高效絮凝反应沉淀装置及应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89811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8 18:39
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装置,于包括混合池、絮凝池、沉淀池;所述混合池由池体及其顶部平台组成,立式折桨搅拌机安装在顶部平台中心,混合池设有混凝剂投加管道;所述絮凝池由池体及第二顶部平台组成,立式框式搅拌机安装在第二顶部平台中心,絮凝池设有助凝剂或絮凝剂投加管道;所述沉淀池分为上部清水区和下部泥渣浓缩区,在沉淀池安装的配套设备包括连通絮凝池和沉淀池中心进水管,导流筒,污泥浓缩机及其桁架、钢制集水槽和出水管。来水依次进入混合池、絮凝池,沉淀池。在保证混合池,絮凝池反应效果的同时,沉淀区的静态沉降环境又不会被干扰。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硬度,用于循环冷却水补充水的处理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絮凝反应沉淀装置及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中水处理及再生利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采用混凝沉淀法去除水中悬浮颗粒、硬度的工艺包括水和药剂的混合,反应,絮凝体与水的分离三个阶段。澄清池是利用池中积聚的泥渣与原水中的杂质颗粒相互接触、吸附,以达到清水较快分离的构筑物。澄清池按泥渣的情况,一般分为泥渣循环(回流)和泥渣接触(过滤)型两类。其中以机械搅拌式澄清池应用最为广泛,该池型属于泥渣循环(回流)型澄清池,由第一絮凝室、第二絮凝室及分离区三部分组成。为实现快速澄清,现有技术较多将混合、絮凝反应及沉淀工艺综合在一个池内。在圆形池中,同心设置有机械搅拌的混凝反应区,原水进入第一反应室,搅拌叶轮旋转时,将池底泥浆提升至第一反应室,石灰乳、絮凝剂、助凝剂一并加入第一反应室,发生混合反应。水和初步形成的絮凝体进入第二反应室后,水流形成轻度的涡流,有利于微小絮凝颗粒的长大。在分离区,水和泥渣颗粒分离,清水经集水槽出水,泥渣除定期排出外,大部分参加回流。此类澄清池的不足是:(1)第一反应室的水依靠可提升的齿耙开启,提升至第二反应室,实际操作中,操作人员为减少操作上的麻烦,通常将搅拌齿耙设置为半提耙或全开启状态,导致原水未经充分反应就直接上升至第二反应室,造成混凝反应不充分。(2)动态的反应絮凝池与静态的沉淀分离区设置在一座池子内,难以避免混合搅拌对沉淀分离区的干扰,扰动的水流会影响沉淀效果,导致出水水质恶化。因此,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针对目前机械搅拌澄清池混合反应不充分,沉淀分离区易受干扰的问题,提供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装置。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池、絮凝池、沉淀池;所述混合池由池体及其顶部平台组成,立式折桨搅拌机安装在顶部平台中心,混合池设有混凝剂投加管道;所述絮凝池由池体及第二顶部平台组成,立式框式搅拌机安装在第二顶部平台中心,絮凝池设有助凝剂或絮凝剂投加管道;所述沉淀池分为上部清水区和下部泥渣浓缩区,在沉淀池安装的配套设备包括连通絮凝池和沉淀池的中心管,导流筒,污泥浓缩机及其桁架、钢制集水槽和出水管;所述混合池、絮凝池、沉淀池组成的三座池子集成在一座构筑物内;沉淀池为圆形池型,混合池位于圆形沉淀池的外圆周,且与进水端连接,与沉淀池合建,呈部分环形状,絮凝池位于混合池出水端,亦位于圆形沉淀池的外圆周与沉淀池合建,呈部分环形状;来水依次进入混合池、絮凝池,与加入其中的药剂发生混凝反应,带有絮凝体的水通过絮凝池上部的中心管将絮凝池接入沉淀池中心的导流筒,导流筒将带有絮凝体的水向下分配至沉淀区;絮凝池位于混合池出水端,与沉淀池合建,第二顶部平台中心设置立式框式搅拌机;框式搅拌机的搅拌框的直径以絮凝池边长的1/2-1/3;根据来水水质指标,在混合池设有投加PAC和石灰乳的装置,在絮凝池投加PAM的装置;用于电厂中水回用的预处理和循环冷却水补充水的处理。所述高效絮凝反应沉淀装置内件的水下部分全部采用环氧树脂防腐层涂覆。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装置,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硬度,用于循环冷却水补充水的处理中,或作为电厂中水回用的预处理工艺,保证后续除盐系统的稳定性。所述的高效絮凝反应沉淀装置既将混合、絮凝、沉淀集中在一个单元内完成,又使各阶段反应互不干扰,保证混合、絮凝反应效果的同时,沉淀区的静态沉降环境不会被打破。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高效絮凝反应沉淀装置平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高效絮凝反应沉淀装置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图中所示,1-混合池,2-絮凝池,3-混合桨叶搅拌机,4-絮凝框式搅拌机,5-中心管,6-导流筒,7-污泥浓缩机及其桁架,8-钢制集水槽,9-沉淀池,11-出水管。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装置由混合池、絮凝池、沉淀池组成,三座池子集成在一座构筑物内,使混合、絮凝、沉淀集中在一个单元内完成。所述絮凝池出水通过水平的中心管在絮凝池的中央部位引至导流筒,导流筒向下分配至絮凝池出水沉淀池,完成泥水分离。沉淀池为圆形池型,来水依次进入混合池、絮凝池,沉淀池。该装置保证混合池,絮凝池反应效果的同时,沉淀区的静态沉降环境又不会被干扰。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硬度,用于循环冷却水补充水的处理中,或作为电厂中水回用的预处理工艺,保证后续除盐系统的稳定性。混合池位于沉淀池进水端,与沉淀池合建,呈部分环形,池内设置立式桨叶搅拌机。絮凝池位于混合池出水端,与沉淀池合建,呈部分环形,池内设置立式框式搅拌机。两个部分环形的絮凝池和混合池是相连接的。据来水水质指标,可以在混合池内投加PAC和石灰乳,在絮凝池内投加PAM。尤其是适用于电厂中水回用的预处理和循环冷却水补充水的处理。实施方式1参照图1、图2,所述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装置,当原水中SS>100mg/L,硬度(以CaCO3计)>1000mg/L时,出水用于循环冷却水补充水,要求SS<20mg/L,硬度(以CaCO3计)<700mg/L,来水依次进入混凝池1,絮凝池2,沉淀池3。所述混凝池1内投加PAC和石灰乳,PAC投加浓度为20-30mg/l,停留时间为2min,搅拌速度梯度为800s-1。所述絮凝池2内投加PAM,PAM投加浓度为1-2mg/l,停留时间为15min,搅拌速度梯度为30s-1。所述沉淀池9内表面负荷为8-12m3/(m2·h)。实施方式2参照图1、图2,,当原水中SS>100mg/L,硬度(以CaCO3计)<100mg/L时,出水作为电厂中水回用或进入除盐系统,要求SS<10mg/L,来水依次进入混凝池1,絮凝池2,沉淀池3。所述混凝池1内投加PAC,PAC投加浓度为20-30mg/l,停留时间为1min,搅拌速度梯度为500s-1。所述絮凝池2内投加PAM,PAM投加浓度为1-2mg/l,停留时间为10min,搅拌速度梯度为60s-1。所述沉淀池9内表面负荷为10-13m3/(m2·h)。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高效絮凝反应沉淀装置及应用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池、絮凝池、沉淀池;所述混合池由池体及其顶部平台组成,立式折桨搅拌机安装在顶部平台中心,混合池设有混凝剂投加管道;所述絮凝池由池体及第二顶部平台组成,立式框式搅拌机安装在第二顶部平台中心,絮凝池设有助凝剂或絮凝剂投加管道;所述沉淀池分为上部清水区和下部泥渣浓缩区,在沉淀池安装的配套设备包括连通絮凝池和沉淀池中心进水管,导流筒,污泥浓缩机及其桁架、钢制集水槽和出水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池、絮凝池、沉淀池;所述混合池由池体及其顶部平台组成,立式折桨搅拌机安装在顶部平台中心,混合池设有混凝剂投加管道;所述絮凝池由池体及第二顶部平台组成,立式框式搅拌机安装在第二顶部平台中心,絮凝池设有助凝剂或絮凝剂投加管道;所述沉淀池分为上部清水区和下部泥渣浓缩区,在沉淀池安装的配套设备包括连通絮凝池和沉淀池的中心管,导流筒,污泥浓缩机及其桁架、钢制集水槽和出水管;所述混合池、絮凝池、沉淀池组成的三座池子集成在一座构筑物内;沉淀池为圆形池型,混合池位于圆形沉淀池的外圆周,且与进水端连接,与沉淀池合建,呈部分环形状,絮凝池位于混合池出水端,亦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阳高占平牛凤奇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中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