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杜江专利>正文

一种自平衡电动独轮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83272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8 1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平衡电动独轮车,包括车轮(2),包围在所述车轮(2)上方的挡泥板(4),以及设置在所述挡泥板(4)内、用于驱动所述车轮(2)转动的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泥板(4)两端面还均设有上端开口的固定块(6),所述固定块(6)内设有水平的第一横板(10),所述第一横板(10)与所述固定块(6)内腔的底部通过一升降装置(13)连接,所述第一横板(10)上还设有一端铰接在其上的第二横板(12),所述第二横板(12)另一端还设有可伸缩的第一凸块(14),所述第一凸块(14)能够卡入到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板(10)上的第一卡孔(16)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高自平衡电动独轮车使用的舒适度,给使用者带来更好的骑乘感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平衡电动独轮车,包括车轮(2),包围在所述车轮(2)上方的挡泥板(4),以及设置在所述挡泥板(4)内、用于驱动所述车轮(2)转动的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泥板(4)两端面还均设有上端开口的固定块(6),所述固定块(6)内设有水平的第一横板(10),所述第一横板(10)与所述固定块(6)内腔的底部通过一升降装置(13)连接,所述第一横板(10)上还设有一端铰接在其上的第二横板(12),所述第二横板(12)另一端还设有可伸缩的第一凸块(14),所述第一凸块(14)能够卡入到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板(10)上的第一卡孔(16)中。本技术能够提高自平衡电动独轮车使用的舒适度,给使用者带来更好的骑乘感受。【专利说明】一种自平衡电动独轮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平衡电动独轮车。
技术介绍
自平衡电动独轮车适于每日通勤使用或者周末时作为一项休闲运动。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自平衡电动独轮车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代步工具,可以缓解资源的消耗和空气污染。 自平衡电动独轮车通过倒立摆系统原理来控制车体的前后平衡,使用者只需保持车体的左右平衡。使用者把脚分别放在轮子两侧的折叠式踏板上以后,轻轻向前倾斜身体是前进,向后倾斜是减速,向左和向右倾斜身体是转弯。身体向前倾斜的越厉害,速度就越快,车内的一系列回旋装置确保它能保持平衡 自平衡电动独轮车是新一代的节能、环保、便携的代步工具,其内部通过程序控制,限速在16km/h,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兼顾到行车速度。充电2个小时,可以行驶25km,短途代步非常方便,可以代替公交和地铁。电动独轮车体形小巧、携带方便,最轻的一款只有9.8kg,可以直接放进汽车的后备箱,提到家里或是办公室。 现有技术中的独轮车至少存在以下缺点:使用者使用时需双腿站立,长时间使用轻则会使得使用者双腿不适,影响使用的舒适度,重者造成使用者双腿麻木,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使用舒适度的自平衡电动独轮车。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平衡电动独轮车,包括车轮,包围在所述车轮上方的挡泥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挡泥板内、用于驱动所述车轮转动的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泥板两端面还均设有上端开口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内设有水平的第一横板,所述第一横板与所述固定块内腔的底部通过一升降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横板上还设有一端铰接在其上的第二横板,所述第二横板另一端还设有可伸缩的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能够卡入到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板上的第一卡孔中。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装置由若干根铰接成X形的连杆再通过首尾相互铰接而成,所述连杆上均设有一转动连接在其上的支撑杆,以及容纳设置在其上方的所述连杆上的支撑杆卡入的第二卡孔。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横板上设有一开口朝下的第一盲孔以及与所述第一盲孔贯通且水平设置的第二盲孔,所述第一凸块的顶部通过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一盲孔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凸块包括其下部分为竖直平面,其上部分朝靠近第二盲孔的方向倾斜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二盲孔内设有一部分伸出所述第二横板且可水平滑动的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的斜面平行。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凸块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抵靠在所述第一盲孔的内壁上。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设有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可以先通过调节升降装置提高第一横板的高度,再通过第二横板连接,从而形成一个简式座垫,便于使用者坐下,当然也可以下调该升降装置使其收入到固定块中保存,也不影响平时使用。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中升降装置位于低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中升降装置位于高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连杆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2_车轮;4-挡泥板;6_固定块;10_第一横板;12_第二横板;13_升降装置;14-第一凸块;16_第 ^孔;18_连杆;20_支撑杆;22_第二卡孔;24_第一盲孔;25_第二盲孔;26-第一侧面;28_推动杆;29-第一弹簧;30-第二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本技术包括车轮2,包围在所述车轮2上方的挡泥板4,以及设置在所述挡泥板4内、用于驱动所述车轮2转动的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泥板4两端面还均设有上端开口的固定块6,所述固定块6内设有水平的第一横板10,所述第一横板10与所述固定块6内腔的底部通过一升降装置13连接,所述第一横板10上还设有一端铰接在其上的第二横板12,所述第二横板12另一端还设有可伸缩的第一凸块14,所述第一凸块14能够卡入到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板10上的第一卡孔16中。 本技术中,设有第一横板10和第二横板12,可以先通过调节升降装置13提高第一横板10的高度,再通过第二横板12连接,从而形成一个简式座垫,便于使用者坐下,当然也可以下调该升降装置13使其收入到固定块6中保存,也不影响平时使用。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装置13由若干根铰接成X形的连杆18再通过首尾相互铰接而成,所述连杆18上均设有一转动连接在其上的支撑杆20,以及容纳设置在其上方的所述连杆18上的支撑杆20卡入的第二卡孔22。 升降装置13的升降功能通过连杆18实现,绕铰接点旋转连杆18,使得由连杆18组成的升降装置13竖直尺寸变大,然后转动支撑杆20,将支撑杆20卡入到第二卡孔22中去,实现各连杆18的位置固定,当需要降低升降装置13时,将支撑杆20从第二卡孔22中取出,然后贴在连杆18的一测,绕铰接点旋转连杆18,使得各连杆18向水平方向靠拢,从而降低升降装置13的高度,便于升降装置13整个收入到固定块6中。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横板12上设有一开口朝下的第一盲孔24以及与所述第一盲孔24贯通且水平设置的第二盲孔25,所述第一凸块14的顶部通过第一弹簧29与所述第一盲孔24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凸块14包括其下部分竖直,其上部分朝靠近第二盲孔25的方向倾斜的第一侧面26,所述第二盲孔25内设有一部分伸出所述第二横板12且可水平滑动的推动杆28,所述推动杆28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26的斜面平行。 当升降装置13升降到相应的高度并且固定时,需要将两根第一横杆连接从而形成简易的坐垫,在本实施例中,绕铰接点旋转第二横板12,使得第二横板12旋转到另一个第一横板10中的第一^^孔16的正上方,然后在第一弹簧29的作用下将第一凸块14卡入到第一卡孔16中从而固定。当需要分离时,先推动推动杆28,推动杆28的斜面与第一侧面26上的斜面接触并向该斜面提供一个倾斜按压力,该按压力的反力被分解一个水平作用力以及一个向上的推力,该推力推动第一凸块14向上运动从而离开第一^^块16,此时第二横杆与该第一横杆分离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凸块14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面26相对的第二侧面30,所述第二侧面30抵靠在所述第一盲孔24的内壁上。 第二侧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平衡电动独轮车,包括车轮(2),包围在所述车轮(2)上方的挡泥板(4),以及设置在所述挡泥板(4)内、用于驱动所述车轮(2)转动的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泥板(4)两端面还均设有上端开口的固定块(6),所述固定块(6)内设有水平的第一横板(10),所述第一横板(10)与所述固定块(6)内腔的底部通过一升降装置(13)连接,所述第一横板(10)上还设有一端铰接在其上的第二横板(12),所述第二横板(12)另一端还设有可伸缩的第一凸块(14),所述第一凸块(14)能够卡入到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板(10)上的第一卡孔(16)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江
申请(专利权)人:杜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