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秋平专利>正文

一种光收发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74027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7 19: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通信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光收发组件,包括基座、光发射单元、光接收单元、光传输单元和分光单元,基座内部开设有腔体,光发射单元沿第一光轴设置在基座的第一埠、光接收单元沿第二光轴设置在基座的第二埠,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相垂直,光传输单元沿第一光轴设置在基座的第三埠,分光单元设置在腔体内并位于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的交叉处,分光单元相对光发射单元的一面为一凸面,光发射单元相对分光单元的一面为一凹面,腔体内部围绕光接收单元的区域形成有反光槽,反光槽将腔体所接收的入射光被引导远离该反光槽并朝向该光接收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防止反射光线反射回激光器,将发射光线最大化地引导进光接收单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收发组件
本技术涉及光通信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光收发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宽带接入网络的大规模运用,使得接入网部分产生了严重的带宽瓶颈。而光传输技术的发展,使得接入网的承载能力得到大大的改善。与电缆传输相比,光传输具有传输速率快,传输效率高的特点,成为接入网的首选。光纤接入网主要通过光收发组件实现光纤通讯信号的光电转换,从而保证光纤通讯信号在光纤上的高速传输。光纤线接入网是目前宽带接入网的首选,其最具竞争力的技术为无源光网络(PON)技术。PON网络包括位于中心局的光线路终端(Optical Line Terminal, OLT),多个位于用户侧的光网络单元(Optical Network Unit, 0NU)以及一个用于对OLT和ONU之间的光信号进行分支/耦合或者复用/解复用的光分配网络(Optical Distribut1n Network, 0DN)。其中,OLT和ONU通过设置在内部的光收发组件(或称为数据收发光模块)进行上下行数据收发。 目前的光收发组件主要包括光发射单元(激光器),分光单元,光纤和光接收单元,所述分光单元(分光片/滤波器)设置在所述光发射单元和所述光纤之间,所述光纤设置在所述滤波单元的透射通道,所述光接收单元设置在所述滤波单元的反射通道,但是由于光发射单元与所述光纤中的光传输方向一致,导致发射光束会被分光单元反射一部分原路到达光发射单元之中,而光发射单元的对该反射光较为敏感,很可能因此而降低输出信噪比,甚至会使波长偏移导致光发射单元无法正常工作。为此,通常的情况下是在光发射单元和分光单元之间增加隔离器阻止反射光到达激光器,实现保护激光器,但是这样的方式会增大制作成本。而另一种方式是设计光发射单元与所述光纤的延伸方向具有一预设夹角。通过将激光器与光纤延伸方向呈一定角度放置,不需要隔离器的情况下达到了使进入激光器中的反射光减少的目的,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在装配上进行人工校准,虽然减少材料成本,但是同样会增加人工成本,且如果角度过小,还是会有大部分反射光反射回激光器,角度过大,会造成发射光线路径的改变而无法被光接收单元接收。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收发组件,通过设计合理的分光单元及光发射单元的透光面结构,有效防止反射光线反射回激光器,同时并配合腔体反射反光槽结构,将发射光线最大化地引导进光接收单元,实现既能够减少反射光进入激光器,又能够降低成本,还避免了角度校准的繁琐。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收发组件,包括基座、光发射单元、光接收单元、光传输单元和分光单元,所述基座内部开设有腔体,所述光发射单元沿第一光轴设置在基座的第一端口、所述光接收单元沿第二光轴设置在基座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相垂直,所述光传输单元沿第一光轴设置在基座的第三端口,所述分光单兀设置在腔体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的交叉处,所述分光单兀相对光发射单元的一面为一凸面,所述光发射单元相对分光单元的一面为一凹面,所述腔体内部围绕所述光接收单元的区域形成有反光槽,所述反光槽将所述腔体所接收的入射光被引导远离该反光槽并朝向该光接收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反光槽涂布有金属材料层、氧化物层或反射层,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将入射光引导至接收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反光槽在腔体内部围绕第二端口周围的区域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分光单元为波分复用器,所述波分复用器与第一光轴的夹角为45。角。 更进一步的,所述光发射单元是激光器,所述光接收单元是光电二极管。 更进一步的,所述激光器直接与波分复用器耦合。 进一步的,所述凸面还具有一位于其中心轴线附近的凸面部。 进一步的,所述凹面还具有一位于其中心轴线附近的凹面部。 进一步的,还包括光衰减单元,所述光衰减单元沿第二光轴设置在基座上,且位置与光接收单元相对。 本技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技术通过设计合理的分光单元及光发射单元的透光面结构,有效防止反射光线反射回激光器,同时并配合腔体反射反光槽结构,将发射光线最大化地引导进光接收单元,实现既能够减少反射光进入激光器,又能够降低成本,还避免了角度校准的繁琐。 本技术还在分光单元的凸面以及光发射单元的凹面上设计相应地凸面部和凹面部,进一步有效地阻止光线反射回光发射单元,降低对光发射单元的干扰。 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免去人工角度校准等不便,能够快速安装和固定,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光收发组件输出光束的过程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光收发组件接收光束的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光收发组件,该收发组件可以用于OLT或ONU中接受/发射光信号,包括基座1、光发射单元2、光接收单元3、光传输单元4、分光单元5和光衰减单元6,所述光发射单元2是激光器2,所述光接收单元3是光电二极管3。所述光传输单兀4为光纤4,所述分光单兀5为波分复用器5,所述激光器2直接与波分复用器5耦合。所述光衰减单元6为微机电系统(MEMS)的动态可调光衰减器。 所述基座I内部开设有腔体,所述激光器2沿第一光轴设置在基座I的第一端口,第一光轴也即水平光轴,也就是光收发组件的水平光路,所述波分复用器5与第一光轴的夹角为45°角。所述光电二极管3沿第二光轴设置在基座I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相垂直,则第二光轴为光收发组件的垂直光路。本实施例中,所述光纤4沿第一光轴(水平光路)设置在基座I的第三端口,当然,也可以将所述光纤4可沿所述光收发组件的垂直光路。 所述波分复用器5设置在腔体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的交叉处,所述波分复用器5相对激光器2的一面为一凸面51,所述凸面51还具有一位于其中心轴线附近的凸面部52。 所述激光器2相对波分复用器5的一面为凹面21,所述凹面21还具有一位于其中心轴线附近的凹面部22。 所述腔体内部围绕所述光电二极管3的区域形成有反光槽7,所述反光槽7在腔体内部围绕第二端口周围的区域设置。为了更好地实现反光,所述反光槽7的横截面为直角梯形,所述反光槽7将所述腔体所接收的入射光被引导远离该反光槽7并朝向该光电二极管3。所述反光槽7涂布有金属材料层、氧化物层或反射层(未示出),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将入射光引导至光电二极管3。 所述光衰减单元6沿第二光轴设置在基座上,且位置与光电二极管3相对。 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光收发组件输出光束的过程如下: 激光器2输出出射光束λ I经波分复用器5分为第一出射光束λ 2和第二出射光束λ 3,需要说明的是,出射光束λ 1、第一出射光束λ 2、第二出射光束λ 3以及后文提到的接收光束λ 4、第一接收光束λ 5和第二接收光束λ 6军事有一定扩散角度的光束,为了清晰可见,图2和图3所示的光束均以每束光束的主轴来代替。第一出射光束λ2在经过经波分复用器5时,由于波分复用器5相对激光器2的一面是凸面51,特别是在该波分复用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光发射单元、光接收单元、光传输单元和分光单元,所述基座内部开设有腔体,所述光发射单元沿第一光轴设置在基座的第一端口、所述光接收单元沿第二光轴设置在基座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相垂直,所述光传输单元沿第一光轴设置在基座的第三端口,所述分光单元设置在腔体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的交叉处,所述分光单元相对光发射单元的一面为一凸面,所述光发射单元相对分光单元的一面为一凹面,所述腔体内部围绕所述光接收单元的区域形成有反光槽,所述反光槽将所述腔体所接收的入射光被引导远离该反光槽并朝向该光接收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光发射单元、光接收单元、光传输单元和分光单元,所述基座内部开设有腔体,所述光发射单元沿第一光轴设置在基座的第一端口、所述光接收单元沿第二光轴设置在基座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相垂直,所述光传输单元沿第一光轴设置在基座的第三端口,所述分光单元设置在腔体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的交叉处,所述分光单元相对光发射单元的一面为一凸面,所述光发射单元相对分光单元的一面为一凹面,所述腔体内部围绕所述光接收单元的区域形成有反光槽,所述反光槽将所述腔体所接收的入射光被引导远离该反光槽并朝向该光接收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槽涂布有金属材料层、氧化物层或反射层,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将入射光引导至接收单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秋平
申请(专利权)人:马秋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