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针尖保护装置的采血针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699685 阅读:6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7 04: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带针尖保护装置的采血针。通过在导管上设置翼片(3)和保护夹套(2),导管(2)的前端为针管接头(201),针头(1)的尾端固定在针管接头(201)内;针管接头(201)后方的导管(2)内陷形成凹槽(202),翼片(3)套在凹槽上(202),在使用完毕后将翼片沿着保护夹套上的滑动槽(403)送入固定槽(404)并锁定,这样针头被收入保护夹套内并且不会移动,避免意外事故和感染,使这类医疗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更为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带针尖保护装置的采血针。通过在导管上设置翼片(3)和保护夹套(2),导管(2)的前端为针管接头(201),针头(1)的尾端固定在针管接头(201)内;针管接头(201)后方的导管(2)内陷形成凹槽(202),翼片(3)套在凹槽上(202),在使用完毕后将翼片沿着保护夹套上的滑动槽(403)送入固定槽(404)并锁定,这样针头被收入保护夹套内并且不会移动,避免意外事故和感染,使这类医疗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更为安全可靠。【专利说明】一种带针尖保护装置的采血针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为一种采血针,尤其是带针尖保护装置的采血针。
技术介绍
一次性采血针是医疗中常用的器械,在采血完毕后,处置丢弃的医疗垃圾时经常会被废弃的针头刺伤,容易造成感染和污染,不够安全。 通常可以在采血后将原先的针尖保护套再安装上去,或者将针头部分剪下来另行处理,但这些做法同样有在操作和搬运处置过程中被刺伤的风险,而且这样的操作较为复杂费时,不够方便。因此,还需要对现有技术加以改进,提供一种在使用后可快速方便将针头纳入保护装置的采血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带针尖保护装置的采血针,可防止使用后处理过程中针尖伤人等意外事故。 技术方案为通过在导管上设置翼片和保护夹套,使用完毕后将翼片沿着保护夹套上的滑动槽送入固定槽并锁定,这样针头被收入保护夹套内并且不会移动,避免意外事故和感染。 一种带针尖保护装置的采血针,结构包括前后连接的针头和导管,且导管上依次设有翼片和保护夹套。导管的前端为针管接头,针头的尾端固定在针管接头内;针管接头后方的导管内陷形成凹槽,翼片套在凹槽上。 翼片的结构包括套管及套管底部两边外侧依次连接的两组滑动薄片和夹持片。滑动薄片和夹持片均为片状结构,且夹持片的厚度大于滑动薄片;套管的内径与凹槽的外径匹配,套管嵌套在凹槽内,使翼片套在导管上。套管与凹槽为活络嵌套或者固定嵌套。优选的,夹持片的厚度为滑动薄片的2?5倍。 在导管上套有保护夹套,保护夹套为中空的套状结构,后端为尾部带圆孔的尾套,保护夹套的前端为两个并列的壳套,壳套前端的内侧为斜角或弧形,使两个壳套的前端形成V字形开口,V字形开口的夹角为30?90度。两个壳套中部的缝隙为滑动槽,其宽度是滑动薄片厚度的0.9?1.5倍。滑动槽的长度不小于针头外露部分及针管接头的总长度。 两个壳套后部与尾套相连的缝隙形成固定槽,固定槽的宽度大于滑动槽的宽度,优选为滑动槽宽度的2.5?6倍,长度不小于滑动薄片的长度。 导管前端连接针头,后端依次穿过保护夹套的V字形开口和圆孔。 保护夹套内腔的高度为导管直径的1.8?3倍,宽度为导管直径的1.2?2倍。 滑动槽的长度不小于针头外露部分及针管接头的总长度,优选为针头外露部分及针管接头总长度的I?1.5倍;固定槽的长度不小于滑动薄片的长度,优选为滑动薄片长度的1.2?1.5倍,且固定槽的宽度小于套管的外径。 优选的,针头外露部分的长度为0.5?5cm,针管接头的长度为0.3?1.5cm,导管的外径为2?8mm。优选的,滑动薄片的厚度为0.5?2mm。优选的,夹持片的厚度为1.5?5mm ο 优选的,导管的末端还设有螺旋接口,使采血针可以固定在采血机上。 采血完毕之后,转动导管使翼片的方向与滑动槽一致,并向后拉动导管,翼片沿着滑动槽向后移动进入固定槽并被锁定,这样针头被收入保护夹套内并且不会移动,避免意外事故和感染。 本技术的采血针,可以在使用后很容易地将针头收入保护夹套内,不会滑脱,避免造成意外伤害事故,使这类医疗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更为安全可靠。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采血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A— A方向上的视图 图3为针头收入保护夹套后的结构不意图 图4为C一C方向上的截面剖视图 图5为C’ 一C’方向上的截面剖面图 I一针头,2—导管,201—针管接口,202—凹槽,3—翼片,301—套管,303—滑动薄片,305—夹持片,308—凸点,4一保护夹套,401、402—壳套,403—滑动槽,404—固定槽,405—尾套,406—圆孔,407—V字形开口,6—螺旋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带针尖保护装置的采血针结构包括前后连接的针头I和导管2。且导管上依次设有翼片3和保护夹套4。导管的前端为针管接头201,针头的尾端固定在针管接头内;针管接头后方的导管内陷形成凹槽202,翼片套在凹槽上。 翼片的结构包括套管301及套管底部两边外侧依次连接的两组滑动薄片303和夹持片305。滑动薄片和夹持片均为片状结构,且夹持片的厚度大于滑动薄片;套管的内径与凹槽的外径匹配,套管嵌套在凹槽内,使翼片套在导管上。套管与凹槽为活络嵌套或者固定嵌套。 在导管上套有保护夹套4,保护夹套为中空的套状结构,后端为带圆孔406的尾套405,保护夹套的前端为两个并列的壳套401和402,壳套前端的内侧为斜角或弧形,使两个壳套的前端形成V字形开口 407,V字形开口的夹角为60度。两个壳套中部的缝隙为滑动槽403 ;后部与尾套相连的缝隙形成固定槽404,固定槽的宽度大于滑动槽的宽度。 导管后端可设置弹簧夹,导管的末端还设有螺旋接口,使采血针可以固定在采血机上。 针头外露部分的长度为2.7cm,针管接头的长度为5mm。导管外径4.5mm,套管的外径4.6mm,保护夹套内腔宽度6mm,高度1.2cm,滑动槽的宽度(即两个壳套中部的缝隙距离)I?1.2mm,长度4.5cm ;固定槽的宽度(即两个壳套尾端之间的距离)为3.5mm,长度 1.5cm。滑动薄片的厚度为0.8mm,长度为1cm。夹持片的厚度为2mm,长度为1.6cm。 采血针的使用方法如下:将导管通过导管后端的螺旋接口与采血机连接,握住翼片,将针尖穿入血管后开始采血。可以将两个夹持片折叠捏合在一起,然后将针头刺入血管。夹持片的底部和表面带有凹凸的纹路,可增加摩擦,便于手指捏紧,控制穿刺的角度和方向,使操作更容易。 松开导管后部的弹簧夹,在负压作用下将血液抽出。采血完毕后,用弹簧夹压紧导管,使血液不会倒流;拔出针头,松开螺旋接口,将采血针从采血机上取下。 一手拿住保护夹套的后部,另一手转动导管,使采血针上的翼片的方向与保护夹套开口和滑动槽的位置基本一致,然后向后拉动导管,使翼片上的滑动薄片沿着保护夹套的V字形开口进入滑动槽并且向后滑动,直至翼片移入保护夹套后部的固定槽内,如图1和3所示。V字形开口使得翼片上的滑动薄片更容易进入滑动槽,两个壳套之间的缝隙较长,使之具有一定弹性,滑动薄片在滑动槽内的移动阻碍较小。 针头收入保护夹套之后,如图4和图5所示(即在滑动槽和固定槽上的截面剖视图),因滑动槽与固定槽之间的高度差,滑动薄片和夹持片的位置与滑动槽错开,因此在固定槽内的翼片被固定槽卡住锁定,针尖不会再滑出固定槽;而起到保护作用,避免造成被针尖刺伤等意外事故,卫生安全,防止血液污染。 实施例2 结构同实施例1,其中针头外露部分的长度为3.5cm,针管接头的长度为7mm。夹持片的厚度为2.2mm,长度2cm ;滑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针尖保护装置的采血针,结构包括前后连接的针头(1)和导管(2),其特征在于,导管(2)上依次设有翼片(3)和保护夹套(4);导管(2)的前端为针管接头(201),针头(1)的尾端固定在针管接头(201)内;针管接头(201)后方的导管(2)内陷形成凹槽(202),翼片(3)套在凹槽上(202);翼片(3)的结构包括套管(301)及套管(301)底部两边外侧依次连接的两组滑动薄片(303)和夹持片(305);滑动薄片(303)和夹持片(305)均为片状结构,且夹持片(305)的厚度大于滑动薄片(303);套管(301)的内径与凹槽(202)的外径匹配,套管(301)嵌套在凹槽(202)内,使翼片(3)套在导管(2)上;保护夹套(4)为中空的套状结构,后端为尾部带圆孔(406)的尾套(405),保护夹套(4)的前端为两个并列的壳套,壳套前端的内侧为斜角或弧形,使两个壳套的前端形成V字形开口(407),V字形开口(407)的夹角为30~90度;两个壳套中部的缝隙为滑动槽(403),其宽度是滑动薄片(303)厚度的0.9~1.5倍;滑动槽(403)的长度不小于针头(1)外露部分及针管接头(201)的总长度;两个壳套后部与尾套相连的缝隙形成固定槽(404),固定槽(404)的宽度大于滑动槽(403)的宽度,长度不小于滑动薄片(303)的长度;导管(2)前端连接针头(1),后端依次穿过保护夹套(4)的V字形开口(407)和圆孔(40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达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