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设备的组接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57469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9 17: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控制设备的组接机构,用以装置第一、二主板与发热元件,组接机构包括一内置框架,具有一内装置板,内置框架两侧以内装置板分隔为前、后置空间,前置空间装置有第一主机板,且内装置板对应第一主机板发热区域延伸有第一散热鳍片组,后置空间装置有发热元件,且内装置板对应发热元件位置延伸有第二散热鳍片组,并在第一散热鳍片组与发热元件之间设有阻热板,内置框架于前、后置空间设有第一、二凹口部;一前盖,组装于内置框架并与第一凹口部共同夹置有一第一接口板:一后盖,组装于内置框架并与第二凹口部共同夹置有一第二介面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是有关一种控制设备的组接机构,用以装置第一、二主板与发热元件,组接机构包括一内置框架,具有一内装置板,内置框架两侧以内装置板分隔为前、后置空间,前置空间装置有第一主机板,且内装置板对应第一主机板发热区域延伸有第一散热鳍片组,后置空间装置有发热元件,且内装置板对应发热元件位置延伸有第二散热鳍片组,并在第一散热鳍片组与发热元件之间设有阻热板,内置框架于前、后置空间设有第一、二凹口部;一前盖,组装于内置框架并与第一凹口部共同夹置有一第一接口板:一后盖,组装于内置框架并与第二凹口部共同夹置有一第二介面板。【专利说明】控制设备的组接机构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组接机构的改良,特别是指一种控制设备壳体本身及壳体与相关装置、元件之间组接结构上的改良。
技术介绍
传统的控制设备,如马达的控制箱,基本上只要在控制箱内电性整合有电容、电感甚至继电器等相关电子元件,即可达到上述电源转换及控制电动马达运转与否的控制功能,但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提升,甚至可进一步于控制箱内整合相关的集成电路,使构成一可供独立控制电动马达转速、转向等运转模式的精密控制系统。 已知类似用以产生电源转换功能及控制功能的元件,多是集中配置于印刷电路板上,成为方便安装、替换的零组件;然而,传统的控制箱仅是由两个对应接合的壳盖包围构成,因缺乏有效的空间配置设计,而不具有可供调整或扩充相关控制功能的弹性,且其设计仅能搭配特定型号的驱动马达使用,无法将各种规格的控制电路设置于同一控制箱内,只能使控制箱内的主机板与对应的驱动马达一对一配置,造成备料及库存量居高不下的压力,而较不具实用性。 再者,安装于控制箱内部的机板的零组件多是采用将电子元件及电路单面集中设置于印刷电路板的设计,加上这些零组件上有部分的电子元件是属于高功率的发热元件,高功率发热元件与一般电子元件皆集中设置,由于受限于控制箱内的空间,无法将高功率发热元件与一般电路元件分开设置,而使习用控制箱缺乏有效的散热或区隔设计,无法解决高功率发热元件废热排放的问题,不但会影响相关零组件的正常运作,更会大幅降低相关零组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 申请人:于是对控制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良,提供了一种控制设备的组接机构,用以装置一第一主机板、一第二主机板与一发热兀件,该第一主机板具有一发热区域,该组接机构包括:一内置框架,具有一内装置板,该内置框架两侧以该内装置板分隔为一前置空间与一后置空间,该前置空间装置有该第一主机板,且该内装置板对应该第一主机板的发热区域向该后置空间延伸有一第一散热鳍片组,该后置空间装置有该发热元件,且该内装置板对应该发热元件位置向该前置空间延伸有一第二散热鳍片组,并在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与该发热元件之间设有一阻热板,该内置框架于该前置空间顶部设有一第一凹口部,而在该后置空间一侧设有一第二凹口部;一前盖,该前盖组装于该内置框架并将该前置空间容置于其与该内置框架之间,且该第一凹口部与该前盖共同夹置有一第一介面板;一后盖,该后盖组装于该内置框架并将该后置空间容置于其与该内置框架之间,且该第二凹口部与该后盖共同夹置有一第二介面板。 所述的第二介面板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二端子接座。 所述的内置框架在该第一凹口部一侧往开口方向延伸有一侧接板,以决定该第一凹口部的深度,该前盖对应该第一凹口部的另一侧位置延伸有一侧盖板,该内置框架与该前盖各自以该侧接板与该侧盖板互相抵接组合,以共同夹置该第一介面板。 所述的组接机构用以装置一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装置在该侧接板外侧,使该控制模块装置于内置框架外部。 所述的内置框架在该第一凹口部另一侧延伸有一引接板,组合时,该前盖藉该侧盖板沿着该引接板,以与内置框架互相抵接组合。 所述的第一介面板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一端子接座。 所述的内置框架在该前置空间侧边上设有至少一半接孔,该前盖对应各该半接孔设有一接半孔,以在该前盖组装于该内置框架后形成完整的开孔结构。 所述的内置框架的内装置板在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基部往该前置空间方向一体延伸出一第一凸台部,该第一散热鳍片组藉该第一凸台部来接触该第一主机板的发热区域。 所述的内置框架的内装置板在该发热元件的装置处往该后置空间方向凸入并形成有一高台部,使该内装置板在该发热元件的装置处与其他处在不同平面上。 所述的内置框架的内装置板在该发热元件的装置处往该后置空间方向凸入并形成有一高台部,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由该高台部基部往该前置空间方向延伸。 所述的第二散热鳍片组延伸的长度不超出该内装置板的位置。 所述的第二主机板装置在内置框架的后置空间中,该内装置板上设有至少一贯穿孔,以供该第二主机板与该第一主机板互相导接。 所述的第二主机板上设有至少一散热块,用以藉该散热块来接触该内装置板。 所述的内置框架在该内装置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定位柱,用以装置该第一主机板于该前置空间中。 所述的内置框架在该内装置板上设有多个第二定位柱,用以装置该第二主机板于该后置空间中。 所述的组接机构用以装置一驱动装置,该内置框架于该前置空间顶部相邻该第一凹口部设有一顶接区,该驱动装置)装置在该顶接区上,使该驱动装置装置于该内置框架外部。 所述的前盖上设有一操控面板,该操控面板与该第一主机板相导接。 所述的第二主机板装置在该内置框架的后置空间中,该后盖上设有一操控面板,该操控面板与该第二主机板相导接。 所述的组接机构用以装置一控制模块,该前盖一侧位置延伸有一侧盖板,该控制模块装置在该侧接板外侧,使该控制模块装置于该内置框架外部。 所述的内置框架是采用散热性佳的金属材料所制成。 所述的内置框架在该第二凹口部旁的内装置板上设有一阻抵板,该阻抵板中间部分相对低于两端,且其高度低该阻热板。 所述的阻抵板两端分别延伸至该内装置板顶部与底部,用以增加该内置框架在该第二凹口部处的结构强度。 藉由上述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手段,相较于先前技术具有下列优点: 1、本技术中的组接机构藉由内置框架两侧的容置空间(前、后置空间)来提供机板设置于其内,且针对产热较多的元件也可独立出来一并装置于内装置板上。内装置板两侧的机板可通过其上的贯穿孔来互相导接,故在提供相同控制功能的前提下,能各依功能相关性来配置电路元件的组装,使现有技术中组装于同一机板上的电路元件得以分散配置到其两侧的机板(第一、二主机板)进行组装,可缩小组装电路元件所需单片机板的面积而不折损所提供的控制功能,同时也能减少为了容置主机板所需要构件的体积,如组接机构的内置框架与对应组装于其前后的前盖与后盖,除了节省装置机板与元件所需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性外,也可节省整体控制设备的制造成本。 2、本技术中的内置框架采用散热性佳的金属材料,并在其内装置板上预设有不同散热结构来对两侧的机板以及发热元件各自进行散热。利用内置框架本身散热性的材质,内装置板对应前置空间内机板的发热区域位置往另一侧延伸出第一散热鳍片组并对应成形有第一凸台部来接触发热区域,以带走机板产生的废热;由于在后置空间中同时装置有机板与发热元件,针对此点,将发热元件固定在内装置板上相对位置较高的高台部来分散热源,并由高台部基部往另一侧出延伸出第二散热鳍片组来带走发热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设备的组接机构,用以装置一第一主机板(M1)、一第二主机板(M2)与一发热元件(M3),该第一主机板(M1)具有一发热区域(M11),其特征在于,该组接机构(100)包括: 一内置框架(10),具有一内装置板(11),该内置框架(10)两侧以该内装置板(11)分隔为一前置空间(111)与一后置空间(112),该前置空间(111)装置有该第一主机板(M1),且该内装置板(11)对应该第一主机板(M1)的发热区域(M11)向该后置空间(112)延伸有一第一散热鳍片组(13),该后置空间(112)装置有该发热元件(M3),且该内装置板(11)对应该发热元件(M3)位置向该前置空间(111)延伸有一第二散热鳍片组(14),并在该第一散热鳍片组(13)与该发热元件(M3)之间设有一阻热板(15),该内置框架(10)于该前置空间(111)顶部设有一第一凹口部(161),而在该后置空间(112)一侧设有一第二凹口部(162); 一前盖(20),该前盖(20)组装于该内置框架(10)并将该前置空间(111)容置于其与该内置框架(10)之间,且该第一凹口部(161)与该前盖(20)共同夹置有一第一介面板(40); 一后盖(30),该后盖(30)组装于该内置框架(10)并将该后置空间(112)容置于其与该内置框架(10)之间,且该第二凹口部(162)与该后盖(30)共同夹置有一第二介面板(5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长
申请(专利权)人:贺欣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