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组装体及具备该壳体组装体的电气接线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52778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9 15: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能够将束起电线前的束线带保持于壳体的壳体组装体及具备该壳体组装体的电气接线箱。电气接线箱(10)具备壳体组装体,壳体组装体具备:形成有电线插通孔(42)的壳体(1);束线带(5),其将从电线插通孔导出到壳体外的电线(6)束起并固定于壳体。在壳体上设置有对束起电线(6)前的束线带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保持部(7)由筒部(71)和板部(74)构成,该筒部沿电线插通孔的边缘圆弧状地延伸,并使束线带的带部(51)在其内侧穿通,该板部从该筒部的出口(73)沿电线插通孔的边缘圆弧状地延伸。带部穿通于筒部,从出口导出的部分碰触到所述板部,从而弯曲,而与筒部及板部弹性接触。由此将束线带保持于保持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能够将束起电线前的束线带保持于壳体的壳体组装体及具备该壳体组装体的电气接线箱。电气接线箱(10)具备壳体组装体,壳体组装体具备:形成有电线插通孔(42)的壳体(1);束线带(5),其将从电线插通孔导出到壳体外的电线(6)束起并固定于壳体。在壳体上设置有对束起电线(6)前的束线带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保持部(7)由筒部(71)和板部(74)构成,该筒部沿电线插通孔的边缘圆弧状地延伸,并使束线带的带部(51)在其内侧穿通,该板部从该筒部的出口(73)沿电线插通孔的边缘圆弧状地延伸。带部穿通于筒部,从出口导出的部分碰触到所述板部,从而弯曲,而与筒部及板部弹性接触。由此将束线带保持于保持部。【专利说明】壳体组装体及具备该壳体组装体的电气接线箱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备壳体和束线带的壳体组装体、以及具备该壳体组装体的电气接线箱。
技术介绍
有各种各样的构造的搭载于汽车的电气接线箱,例如,有如图4示出的电气接线箱310这样的构造的电气接线箱,该电气接线箱具备:壳体301,其形成有电线插通孔342 ;以及束线带5,其将被穿通于电线插通孔342而导出到壳体301的外部的多根电线6束起并固定于壳体301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束线带5是众所周知的具有带部51和设置于带部51的一端的固定部52的构造。在壳体301的电线插通孔342的附近设置有束线带5所穿通的插通部371。穿通该插通部371后的束线带5被缠绕在多根电线6的外周,从而将多根电线6固定于壳体30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88975号公报(日本特许厅)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上述的束线带5在从穿通于插通部371、到束起电线6之间容易从插通部371脱落,导致电线6的束线固定作业的效率低下。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束起电线前的束线带保持于壳体的壳体组装体、以及具备该壳体组装体的电气接线箱。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技术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壳体组装体,其具备:形成有电线插通孔的壳体;和束线带,其将穿通所述电线插通孔而导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的电线束起并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组装体的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备对束起所述电线前的所述束线带进行保持的保持部,所述保持部由筒部和板部构成,所述筒部沿所述电线插通孔的边缘圆弧状地延伸,并使所述束线带从其内侧穿过,所述板部从该筒部的出口沿所述电线插通孔的边缘圆弧状地延伸,所述束线带穿通于所述筒部,并且,从所述出口导出的部分碰触到所述板部,从而在沿所述电线插通孔的边缘的方向上弯曲,而与所述筒部及所述板部进行弹性接触,由此将所述束线带保持在所述保持部。 本技术的第二技术方案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壳体组装体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部与所述筒部的从所述电线插通孔的边缘远离的面连续、或者在同一圆周上延伸。 本技术的第三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气接线箱,其特征在于,其具备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壳体组装体。 技术效果 根据本技术,所述壳体具备对束起所述电线前的所述束线带进行保持的保持部,所述保持部由筒部和板部构成,该筒部沿所述电线插通孔的边缘圆弧状地延伸,并使所述束线带在其内侧穿通,该板部从该筒部的出口沿所述电线插通孔的边缘圆弧状地延伸,所述束线带穿通于所述筒部,并且从所述出口导出的部分碰触到所述板部,从而在沿所述电线插通孔的边缘的方向上弯曲,而与所述筒部及所述板部进行弹性接触,由此将所述束线带保持在所述保持部,因此能够防止束起电线前的束线带从筒部脱落。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组装体的电气接线箱的局部首1J视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壳体的电线插通孔的附近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束线带被保持在保持部的状态的图。 图4是示出现有的电气接线箱的电线插通孔的附近的图。 符号说明 I 壳体 5束线带 6 电线 7保持部 10电气接线箱 42电线插通孔 71 筒部 72 入口 73 出口 74 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3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组装体及电气接线箱进行说明。 电气接线箱10被搭载于汽车,并从电池进行多个电子设备间的电源分配。如图1所示,电气接线箱10具备:壳体1,其形成有电线插通孔42 ;以及束线带5,其将穿通电线插通孔42而导出到壳体I的外部的电线6束起并固定于壳体I。 壳体I具备:框架2,其安装用于防止过电流的熔丝、具有开关功能的继电器等多个电子零件及多根电线6 ;上盖3,其安装于框架2的上表面2a侧;以及下盖4,其安装于框架2的下表面2b侧。框架2、上盖3、以及下盖4由合成树脂形成。另外,在电线6的端部连接有端子,该端子与安装于框架2的电子零件的端子部电气连接。 电线插通孔42是为了将安装于框架2的下表面2b的多根电线6导出到壳体I外而被穿通的孔,贯通形成于下盖4的底壁41。另外,在下盖4的电线插通孔42附近设置有保持部7,该保持部7对束起多根电线6前的束线带5进行保持。 束线带5为众所周知的束线带,由合成树脂形成,并具有带部51和设置于带部51一端的固定部52。在带部51连续地设置有齿状的多个凸部。带部51的另一端侧穿通于固定部52。另外,固定部52卡止于所述多个凸部之一,以将带部51固定为环状的形状。 保持部7如图2、3所示,由筒部71和板部74构成,该筒部71沿电线插通孔42的边缘圆弧状地延伸、并使束线带5的带部51在其内侧穿通,该板部74从该筒部71的出73沿电线插通孔42的边缘圆弧状地延伸。另外,板部74与筒部71的从电线插通孔42的边缘远离的面连续,并且与所述面在同一圆周上延伸。 束线带5的带部51如图3所示,从入口开始穿通于筒部71,并且从出口 73导出的部分碰触到板部74,从而在沿电线插通孔42的边缘的方向上弯曲,而与筒部71及板部74进行弹性接触。由此,将束线带5保持于保持部7。另外,本说明书中,将组装上述壳体I和如图3所示那样被保持于保持部7的束线带5而成的物体称为“壳体组装体”。 另外,在将穿通电线插通孔42的多根电线6束起并固定于壳体I时,从图3所示的状态开始,将带部51的从出口 73导出的部分缠绕于多根电线6的外周,将带部51的另一端侧穿通于固定部52,以不会松弛的方式紧固带部51并用固定部52固定。另外,通过使束线带5以穿通筒部71的状态将多根电线6束线,从而能够防止束线带5在电线6的长度方向上偏离。 根据具备上述构成的“壳体组装体”的电气接线箱10,由于束起电线6前的束线带5被保持于保持部7,所以能够防止束线带5从筒部71脱落。因此,能够防止例如在壳体组装体的保管、出货等时丢失束线带5。另外,在束起电线6并固定于壳体I时,由于能够从束线带5已经穿通于筒部71的状态开始作业,所以作业性良好。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示出了本技术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本技术不限于实施方式。即,能够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权利要求】1.一种壳体组装体,其具备:形成有电线插通孔的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壳体组装体,其具备:形成有电线插通孔的壳体;和束线带,其将穿通所述电线插通孔而导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的电线束起并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组装体的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备对束起所述电线前的所述束线带进行保持的保持部,所述保持部由筒部和板部构成,所述筒部沿所述电线插通孔的边缘圆弧状地延伸,并使所述束线带从其内侧穿过,所述板部从该筒部的出口沿所述电线插通孔的边缘圆弧状地延伸,所述束线带穿通于所述筒部,并且,从所述出口导出的部分碰触到所述板部,从而在沿所述电线插通孔的边缘的方向上弯曲,而与所述筒部及所述板部进行弹性接触,由此将所述束线带保持在所述保持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保田胜弘仓地和俊萩原正之望月崇弘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