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28663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7 1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壳体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发热元件、温差发电单元和控制单元。温差发电单元包括热端电极以及冷端电极,所述热端电极设置在发热元件上,所述冷端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温差发电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温度差大于阈值时,向所述温差发电单元发送控制指令,以使所述温差发电单元工作于发电状态并为所述电子设备提供充电电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在解决电子设备散热问题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延长电子设备电池的待机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壳体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发热元件、温差发电单元和控制单元。温差发电单元包括热端电极以及冷端电极,所述热端电极设置在发热元件上,所述冷端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温差发电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温度差大于阈值时,向所述温差发电单元发送控制指令,以使所述温差发电单元工作于发电状态并为所述电子设备提供充电电能。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在解决电子设备散热问题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延长电子设备电池的待机时间。【专利说明】电子设备
本技术涉终端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如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屏幕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样,CPU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不仅使得电子设备的耗电量大,电池的待机时间短,还会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导致电子设备局部的温度过高,影响电子设备正常的工作,严重时甚至导致电子设备的死机或烧损。 现有电子设备通常采用导热片将发热元件发出的热量传导到电子设备的外壳上来进行散热;或者是在电子设备内的发热元件处增加液冷、风冷等散热附件来进行散热。通过导热片散热的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散去一部分热量的目的,但散热效果差。而通过增加液冷、风冷等散热附件的方案,虽散热效果较导热片好,但在现有电子设备超薄化发展趋势下,电子设备的有限空间内是很难布置的。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电子设备,能够解决散热问题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延长电子设备电池的待机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电子设备,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散热问题的同时,充分利用热能为电池提供充电电能。 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 发热元件,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温差发电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包括热端电极以及冷端电极,所述热端电极设置在发热元件上,所述冷端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控制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温差发电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温度差大于阈值时,向所述温差发电单元发送控制指令,以使所述温差发电单元工作于发电状态并为所述电子设备提供充电电能。 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可选的,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的控制单元包括:温度传感器以及控制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其上设有第一感应端以及第二感应端,所述第一感应端设置在所述发热元件上,用于感应所述发热元件的第一温度,所述第二感应端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感应所述壳体的第二温度; 所述控制器,其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温差发电单元连接,用于获取所述温度传感器感应到的所述第一温度与所述第二温度,并在所述第一温度与所述第二温度的差值大于所述阈值时向所述温差发电单元发送控制指令。 可选的,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的发热元件为处理器、内存芯片或电池中的一个或任意多个的组合。 可选的,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的热端电极为覆盖在所述发热元件上的金属屏蔽壳。 可选的,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的冷端电极为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散热片。 可选的,前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的电子设备为手机、平板电脑或一体式计算机。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电子设备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增设温差发电单元,可充分利用电子设备工作时生成的热量,实现将热量转换为电能为电子设备充电,进而实现了在解决了电子设备散热问题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延长电子设备电池的待机时间的目的。 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种实现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种实现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为电子设备的散热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充分利用自身工作时生成的热量,并将热能转换为充电电能的电子设备。 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 发热元件,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温差发电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包括热端电极以及冷端电极,所述热端电极设置在所述发热元件上,所述冷端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控制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温差发电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温度差大于阈值时,向所述温差发电单元发送控制指令,以使所述温差发电单元工作于发电状态并为所述电子设备提供充电电能。 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增设温差发电单元,可充分利用电子设备工作时生成的热量,实现将热量转换为电能为电子设备充电,进而实现了在解决了电子设备散热问题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延长电子设备电池的待机时间的目的。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电子设备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包括:壳体1、发热元件2、温差发电单元3以及控制单元4。所述发热元件2设置在所述壳体I内。所述温差发电单元3设置在所述壳体I内。所述温差发电单元3包括:热端电极以及冷端电极。所述热端电极设置在所述发热元件2上,所述冷端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I上。所述控制单元4设置在所述壳体I内,所述控制单元4与所述温差发电单元3连接,用于在所述发热元件2与所述壳体I之间的温度差大于阈值时,向所述温差发电单元3发送控制指令,以使所述温差发电单元3工作于发电状态并为所述电子设备提供充电电能。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所述温差发电单元可通过电子设备中已有的充电电路为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温差发电单元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温差电效应原理,即由两种不同材料制成的结点出现温差后,就会在两结点之间产生电动势,进而在回路中产生电流。电子设备在工作的时候,尤其是在高负荷工作的情况下,温度可以达到几十度,这样基于温差电效应就会使得所述温差发电单元产生电量。本实施例就是基于上述工作原理,充分利用电子设备产生的热能将其转换为电能为电子设备提供充电电能。 本实施例电子设备将温差发电单元的热端电极设置在发热元件上,将温差发电单元的冷端电极设置在壳体上,在发热元件与壳体之间温差大于阈值时,控制单元向所述温差发电单元发送控制指令,使温差发电单元可将发热元件的热能转化为电能,并将转化的电能作为电子设备的充电电能,从而使得电子设备可以将散发的热能得到利用,进而实现了在解决了电子设备散热问题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延长电子设备电池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发热元件,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温差发电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温差发电单元包括热端电极以及冷端电极,所述热端电极设置在所述发热元件上,所述冷端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控制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温差发电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温度差大于阈值时,向所述温差发电单元发送控制指令,以使所述温差发电单元工作于发电状态并为所述电子设备提供充电电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锟
申请(专利权)人: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