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形器件传输系统及丝印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621276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6 1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板形器件传输系统及丝印机,其中传输系统包括作为安装基础的平台,平台上设有两条导轨,其中一条导轨设置于滑座上,滑座通过丝杆带动滑动,调整两条导轨之间的间距,导轨上具有传输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传输系统通过调整两条轨道之间的间距实现了适用不同尺寸的板材传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板形器件传输系统及丝印机,其中传输系统包括作为安装基础的平台,平台上设有两条导轨,其中一条导轨设置于滑座上,滑座通过丝杆带动滑动,调整两条导轨之间的间距,导轨上具有传输带。本技术的传输系统通过调整两条轨道之间的间距实现了适用不同尺寸的板材传输。【专利说明】板形器件传输系统及丝印机
本技术涉及PCB制板设备
,特别是一种板形器件传输系统及丝印机。
技术介绍
在PCB板制备过程中需要对PCB板(基板)通过传输系统输送到指定位置,然后进行印刷等作业。而现有的传输系统不能适用于不同型号的基板,并且板材定位不准,影响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传输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缺陷,本设计人及加以研究和创新,最终专利技术了一种新型的板形器件传输系统及丝印机,使其更加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板形器件传输系统,可实现对板形器件的准确定位及固定。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板形器件传输系统,包括: 平台; 第一前支座,设置于平台上; 第二前支座,设置于平台上; 第一导轨,固定于第一前支座和第二前支座上; 第一后支座,设置于平台上,与第一前支座对应; 第二后支座,设置于平台上,与第二前支座对应; 第一光轴,固定于第一前支座和第一后支座之间; 第一丝杆,与第一前支座和第一后支座转动连接,第一丝杆与第一光轴平行; 第二光轴,固定于第二前支座和第二后支座之间; 第二丝杆,与第二前支座和第二后支座转动连接,第二丝杆与第二光轴和第一光轴相互平行; 第一滑座,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一螺纹孔,第一光轴穿过第一通孔,第一螺纹孔与第一丝杆螺纹配合; 第二滑座,具有第二通孔和第二螺纹孔,第二光轴穿过第二通孔,第二螺纹孔与第二丝杆螺纹配合; 手轮,设于第一丝杆或第二丝杆的一端; 第一链轮,固定于第一丝杆的端部; 第二链轮,固定于第二丝杆的端部,第一链轮与第二链轮为同步轮; 传动链条,设于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之间; 第二导轨,固定于第一滑座和第二滑座上; 第一带轮,为多个,设置于第一导轨内侧; 第一传输带,套设于第一带轮上; 第二带轮,为多个,设置于第二导轨内侧; 第二传输带,套设于第二带轮上; 第一升降电机,设于平台上,所述第一升降电机位于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 第一升降座,与第一升降电机连接,由第一升降电机带动升降; 第二升降电机,设于平台上,所述第二升降电机位于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所述第二升降电机和第一升降电机同步运动; 第二升降座,与第二升降电机连接,由第二升降电机带动升降; 吸附平台,为多条,且与第一导轨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吸附平台可拆卸连接于第一升降座和第二升降座上,所述吸附平台上具有真空吸附装置; 六角轴,通过六角轴支座设置于平台上,所述六角轴穿过一个第一带轮及一个第二带轮,并带动该第一带轮和该第二带轮同步转动; 传输电机,设置于平台上,所述传输电机通过链条带动六角轴转动。 作为优选,第一导轨内侧形成有第一凸沿,第一凸沿位于第一传输带上方;第二导轨内侧形成有第二凸沿,第二凸沿位于第二传输带上方。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升降座和第二升降座上设有尼龙柱,所述多条吸附平台分别与尼龙柱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平台上设置有挡停气缸和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用于感应到达该预定位置的板形器件,所述挡停气缸用于将到达该预定位置的板形器件挡停。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升降电机和第二升降电机为直线步进电机。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导轨的顶面上具有横向凹槽,所述横向凹槽内设有顶板气缸,所述顶板气缸的前端连接有夹板。 本技术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丝印机,该丝印机可适应不同尺寸的基板的传输。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丝印机,包括传输系统,所述传输系统为上述任一所述的板形器件传输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技术的板形器件传输系统使用时设置于丝印机等相应的设备上,根据要传输的不同尺寸的板形器件(PCB基板等),旋转手轮,从而通过丝杆带动滑座沿光轴滑动,达到调整两条导轨之间间距的目的。从而实现了适应不同尺寸板材的传输。并通过将电机、气缸以及传感器等电器部件与该设备的控制中心连接,通过该设备的控制中心实现对其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了板材的传输、定位和固定,便于后续的作业。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板形器件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板形器件传输系统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的板形器件传输系统的端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图1为本技术的板形器件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板形器件传输系统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板形器件传输系统的端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3所不,板形器件传输系统,包括: 平台I ; 第一前支座2,设置于平台I上; 第二前支座3,设置于平台I上; 第一导轨4,固定于第一前支座2和第二前支座3上; 第一后支座5,设置于平台I上,与第一前支座2对应; 第二后支座6,设置于平台I上,与第二前支座3对应; 第一光轴7,固定于第一前支座2和第一后支座5之间; 第一丝杆8,与第一前支座2和第一后支座5转动连接,第一丝杆8与第一光轴7平行; 第二光轴9,固定于第二前支座3和第二后支座8之间; 第二丝杆10,与第二前支座3和第二后支座8转动连接,第二丝杆10与第二光轴9和第一光轴7相互平行; 第一滑座11,位于第一前支座2和第一后支座5之间,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一螺纹孔,第一光轴7穿过第一通孔,第一螺纹孔与第一丝杆8螺纹配合; 第二滑座(图中未示出,请参见第一滑座11结构部分),位于第二前支座3和第二后支座6之间,具有第二通孔和第二螺纹孔,第二光轴9穿过第二通孔,第二螺纹孔与第二丝杆10螺纹配合; 手轮12,设于第一丝杆8或第二丝杆10的一端;本实施例中手轮12设于第二丝杆的端部,用于手动旋转丝杆转动; 第一链轮13,固定于第一丝杆8的端部; 第二链轮14,固定于第二丝杆10的端部,第一链轮13与第二链轮14为同步轮; 传动链条15,设于第一链轮13和第二链轮14之间; 第二导轨16,固定于第一滑座11和第二滑座上; 第一带轮17,为多个,设置于第一导轨4内侧; 第一传输带18,套设于第一带轮17上; 第二带轮19,为多个,设置于第二导轨16内侧; 第二传输带20,套设于第二带轮19上; 第一升降电机21,设于平台I上,第一升降电机21位于第一导轨4和第二导轨16之间; 第一升降座22,与第一升降电机21连接,由第一升降电机21带动升降; 第二升降电机23,设于平台I上,第二升降电机23位于第一导轨4和第二导轨16之间,第二升降电机23和第一升降电机21同步运动; 第二升降座24,与第二升降电机23连接,由第二升降电机23带动升降,第二升降座24与第一升降座22同步升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板形器件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台;第一前支座,设置于平台上;第二前支座,设置于平台上;第一导轨,固定于第一前支座和第二前支座上;第一后支座,设置于平台上,与第一前支座对应;第二后支座,设置于平台上,与第二前支座对应;第一光轴,固定于第一前支座和第一后支座之间;第一丝杆,与第一前支座和第一后支座转动连接,第一丝杆与第一光轴平行;第二光轴,固定于第二前支座和第二后支座之间;第二丝杆,与第二前支座和第二后支座转动连接,第二丝杆与第二光轴和第一光轴相互平行;第一滑座,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一螺纹孔,第一光轴穿过第一通孔,第一螺纹孔与第一丝杆螺纹配合;第二滑座,具有第二通孔和第二螺纹孔,第二光轴穿过第二通孔,第二螺纹孔与第二丝杆螺纹配合;手轮,设于第一丝杆或第二丝杆的一端;第一链轮,固定于第一丝杆的端部;第二链轮,固定于第二丝杆的端部,第一链轮与第二链轮为同步轮;传动链条,设于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之间;第二导轨,固定于第一滑座和第二滑座上;第一带轮,为多个,设置于第一导轨内侧;第一传输带,套设于第一带轮上;第二带轮,为多个,设置于第二导轨内侧;第二传输带,套设于第二带轮上;第一升降电机,设于平台上,所述第一升降电机位于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第一升降座,与第一升降电机连接,由第一升降电机带动升降;第二升降电机,设于平台上,所述第二升降电机位于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所述第二升降电机和第一升降电机同步运动;第二升降座,与第二升降电机连接,由第二升降电机带动升降;吸附平台,为多条,且与第一导轨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吸附平台可拆卸连接于第一升降座和第二升降座上,所述吸附平台上具有真空吸附装置;六角轴,通过六角轴支座设置于平台上,所述六角轴穿过一个第一带轮及一个第二带轮,并带动该第一带轮和该第二带轮同步转动;传输电机,设置于平台上,所述传输电机通过链条带动六角轴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忠赵永先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科同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