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二极管的恒功率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91266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9 18: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二极管的恒功率驱动电路,包括三级管T1、T2、T3、T4、T5、发光二极管D1、D2、电容C、电阻R1、R2、R3、R4和R5,所述的三极管T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T1的基极,三极管T2的基极依次串联电阻R4、发光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1和三极管T5的集电极,三极管T2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5,电阻R5还连接电阻R4和发光二极管D2的公共端,三极管T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电容C;所述的三极管T1的集电极依次串联电阻R2和三极管T5的基极,三极管T1的集电极和三极管T4的基极之间连接电阻R3,三极管T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T3的基极,三极管T1的基极和集电极同时连接三极管T2的集电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上述原理,电路可靠性高,电路中除去三极管外的其它元件短路也不会引起输出增大,其中的一个三极管短路也不会出现过流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用于二极管的恒功率驱动电路,包括三级管T1、T2、T3、T4、T5、发光二极管D1、D2、电容C、电阻R1、R2、R3、R4和R5,所述的三极管T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T1的基极,三极管T2的基极依次串联电阻R4、发光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1和三极管T5的集电极,三极管T2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5,电阻R5还连接电阻R4和发光二极管D2的公共端,三极管T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电容C;所述的三极管T1的集电极依次串联电阻R2和三极管T5的基极,三极管T1的集电极和三极管T4的基极之间连接电阻R3,三极管T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T3的基极,三极管T1的基极和集电极同时连接三极管T2的集电极。本技术通过上述原理,电路可靠性高,电路中除去三极管外的其它元件短路也不会引起输出增大,其中的一个三极管短路也不会出现过流情况。【专利说明】用于二极管的恒功率驱动电路
本技术涉及驱动电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二极管的恒功率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光通信是一种有线通信,光波沿光导纤维传输。光源可以是激光器(又称半导体激 光二极管),也可以是发光二极管。光纤通信传输衰减小、容量大、不受外界干扰、保密性好, 可用于大容量国防干线通信和野战通信等,因而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激光二极管在光通 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激光二极管的驱动电路要求相当严格。当驱动电流中含有噪 音时,会引起激光的波长和光功率的变化。在实际应用中,当需要不同光功率的激光时,通 常是用不同的电路来驱动两路或者多路激光二极管发光,但是现有的驱动电路存在可靠性 差,当电路中部分元件出现短路时会引起输出增大,特别是其中的晶体管出现短路时还会 出现过流现象,无法满足激光二极管中对驱动电路的较高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用于二极管的恒功率驱动电路,可靠性 高,电路中除去三极管外的其它元件短路也不会引起输出增大,其中的一个三极管短路也 不会出现过流情况。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用于二极管的恒功率驱 动电路,包括三级管T1、三极管T2、三级管T3、三极管T4、三级管T5、发光二极管D1、发光二 极管D2、电容C、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和电阻R5,所述的三极管T2的集电极连 接三极管T1的基极,三极管T2的基极依次串联电阻R4、发光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1和 三极管T5的集电极,三极管T2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5,电阻R5还连接电阻R4和发光二极 管D2的公共端,三极管T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电容C ;所述的三极管T1的集电极 依次串联电阻R2和三极管T5的基极,三极管T1的集电极和三极管T4的基极之间连接电 阻R3,三极管T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T3的基极,三极管T1的基极和集电极同时连接三极 管T2的集电极;所述的三极管T3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三极管T3的集电极连 接三极管T4的基极;所述的三极管T4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T5的发射极,三极管T4和三极 管T3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的电阻R1连接在三极管T2的集电极和电源VCC之间,电阻R5 连接在接地端与电阻R4和发光二极管D2的公共端。 所述的发光二极管D1和发光二极管D2的公共端接电源VCC。 所述的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三极管T5的集电极,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 发光二极管D2的负极。 所述的电阻R1的阻值和电阻R4的阻值相等。 所述的电阻R5的阻值是电阻R4的阻值的10倍。防止五只三极管受噪声信号的 影响而产生误动作,使晶体管截止更可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5只三级管,并且没 有用到可调电阻,三极管T4、T5中的一只出现短路现象也不会过流现象,除去三极管后的 其它元件出现短路现象也不会引起输出增大,提高了电路的可靠性。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本技术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1图所示,本技术包括三级管Τ1、三极管Τ2、三级管Τ3、三极管Τ4、三级管 Τ5、发光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D2、电容C、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和电阻R5,发 光二极管D1和发光二极管D2的公共端接电源VCC,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三极管Τ5的 集电极,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2的负极,电阻R1的阻值和电阻R4的阻值 相等。 电阻R5的阻值是电阻R4的阻值的10倍。 其中的三极管Τ1、三极管Τ2、三级管Τ3、三极管Τ4和三级管Τ5型号均为2Ν2222, 为ΝΡΝ型三级管,集电极最大工作电流为800mA,集电极最大耗散功率为0. 5W,为小功率通 用小信号高频放大管。电容C取值1微法,电阻R1和R4取值1千欧,电阻R5取值10千欧, 电阻R2取值300欧,电阻R3取值680欧,发光二极管D1和发光二极管D2采用常用发光二 极管即可实现。 本实施例的三极管T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T1的基极,三极管T2的基极依次串联 电阻R4、发光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1和三极管T5的集电极,三极管T2的发射极连接电 阻R5,电阻R5还连接电阻R4和发光二极管D2的公共端,三极管T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 间连接电容C。本实施例的三极管T1的集电极依次串联电阻R2和三极管T5的基极,三极 管T1的集电极和三极管T4的基极之间连接电阻R3,三极管T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T3的 基极,三极管T1的基极和集电极同时连接三极管T2的集电极。本实施例的三极管T3的发 射极连接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三极管T3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T4的基极;所述的三极管T4 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T5的发射极,三极管T4和三极管T3的发射极均接地。本实施例的电 阻R1连接在三极管T2的集电极和电源VCC之间,电阻R5连接在接地端与电阻R4和发光 二极管D2的公共端。 该电路共用了 5只三极管,并且取消了调整输出的可变电阻,如果三极管T2的集 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出现短路的话,使通过三极管T4和T5基极电流输出增大,导致三极管T3 导通,旁路部分电流到地,起到保护的作用。另外,若三极管T4和T5中的一个出现短路,由 于另一个的存在,也不会出现过流现象。除去晶体管后的其它元件短路也不会引起输出增 大,从而增加了电路的可靠性,满足激光二极管的驱动电路要求。而在三极管T1和T2的基 极连接电阻R1和R4,在三极管T4和T5的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3和R2是为了提供稳定的工 作电流。而发光二极管D1和发光二极管D2则作为指示灯用,用以判断电路是否稳定工作。 而电阻R5则是防止五只三极管受噪声信号的影响而产生误动作,使晶体管截止更可靠。 如上所述便可实现该技术。【权利要求】1. 用于二极管的恒功率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三级管T1、三极管T2、三级管T3、 三极管Τ4、三级管Τ5、发光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D2、电容C、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 阻R4和电阻R5,所述的三极管Τ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Τ1的基极,三极管Τ2的基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用于二极管的恒功率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三级管T1、三极管T2、三级管T3、三极管T4、三级管T5、发光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D2、电容C、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和电阻R5,所述的三极管T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T1的基极,三极管T2的基极依次串联电阻R4、发光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1和三极管T5的集电极,三极管T2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5,电阻R5还连接电阻R4和发光二极管D2的公共端,三极管T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电容C;所述的三极管T1的集电极依次串联电阻R2和三极管T5的基极,三极管T1的集电极和三极管T4的基极之间连接电阻R3,三极管T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T3的基极,三极管T1的基极和集电极同时连接三极管T2的集电极;所述的三极管T3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三极管T3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T4的基极;所述的三极管T4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T5的发射极,三极管T4和三极管T3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的电阻R1连接在三极管T2的集电极和电源VCC之间,电阻R5连接在接地端与电阻R4和发光二极管D2的公共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德林陈鹏冯江远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国科海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