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志保专利>正文

一种带补液筒气液联合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61407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24 15: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补液筒气液联合缸,包括:它包括气液缸体和液压阀,气液缸体包括前缸盖、前缸筒、缸中隔盖、后缸筒及后缸盖依次相连接;液压阀分别与气液缸体内的前缸筒与后缸筒相连通,有益效果是:1、利用液压阀控制气液缸体的液压油流量及流速实现精准定位,另外,利用压缩空气实现前缸轴和后缸轴同时快速升降;2、利用补液筒及对气液缸体内进行补充液压油,提升整体使用可靠性;3、拉线编码器有效测量前缸轴和后缸轴的行程,便于有效控制液压阀工作状及控制气液缸体的进气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带补液筒气液联合缸,包括:它包括气液缸体和液压阀,气液缸体包括前缸盖、前缸筒、缸中隔盖、后缸筒及后缸盖依次相连接;液压阀分别与气液缸体内的前缸筒与后缸筒相连通,有益效果是:1、利用液压阀控制气液缸体的液压油流量及流速实现精准定位,另外,利用压缩空气实现前缸轴和后缸轴同时快速升降;2、利用补液筒及对气液缸体内进行补充液压油,提升整体使用可靠性;3、拉线编码器有效测量前缸轴和后缸轴的行程,便于有效控制液压阀工作状及控制气液缸体的进气量。【专利说明】
本技术涉及一种驱动气缸
,尤其是涉及一种带补液筒气液联合缸。 一种带补液筒气液联合缸
技术介绍
驱动气缸早已应用于制造工业中,驱动气缸结构包缸体,以及缸体设有内腔,内腔 内由活塞分为上内腔和下内腔,活塞连接活塞轴,活塞轴一端延伸出缸体之外组成,通过缸 体的分别对上内腔或下内腔吹进压缩气体,令活塞在上内腔和下内腔之间移动。但使用过 程中存在不足之处:使用压缩气体结构方式的驱动气缸,其活塞轴不能在缸体内腔任意一 个位置进行定位,活塞轴只能呈全伸出状态或全退回状态,不能有效精准定位和行程过程 中可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精准定位和行程过程任意可控的带 补液筒气液联合缸。 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带补液筒气液联合缸,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气液缸体和液 压阀,气液缸体包括前缸盖、前缸筒、缸中隔盖、后缸筒及后缸盖依次相连接;所述前缸筒的 内腔设置有前缸活塞和前缸轴,前缸活塞将前缸筒的内腔分为第一前缸筒腔和第二前缸筒 腔;所述前缸盖设置有前缸盖孔,并与所述第一前缸筒腔相连通;所述后缸筒的内腔设置 有后缸活塞和后缸轴,后缸活塞将内腔分为第一后缸筒腔和第二后缸筒腔;所述后缸盖设 置有后缸盖孔,并与所述第二后缸筒腔相连通;所述缸中隔盖上分别设有第二缸中隔盖孔、 第三缸中隔盖孔及第四缸中隔盖孔,所述第二缸中隔盖孔及第三缸中隔盖孔分别与第二前 缸筒腔相连通,所述第四缸中隔盖孔与第一后缸筒腔相连通;液压阀上设置有前电磁线圈、 后电磁线圈、第二液压管、第三液压管及第四液压管;所述第三液压管、第四液压管分别与 气液缸体上的第三缸中隔盖孔、第四缸中隔盖孔相连通;所述第二液压管与气液缸体上的 第二缸中隔盖孔相连通。 另外,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带补液筒气液联合缸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根 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具体进一步,所述前缸轴和后缸轴是一体成型,前缸轴的一端 穿过前缸盖并延伸至外,前缸轴的上设有连接条。 具体进一步,所述缸中隔盖还设有第一缸中隔盖孔,第一缸中隔盖孔连接有补液 筒。 具体进一步,所述补液筒设有用于补液腔和注液孔塞。 具体进一步,所述缸中隔盖侧壁上设有拉线编码器和拉线,所述拉线一端连接于 连接条上。 具体进一步,所述液压阀还设置有第一液压管,所述第一液压管其中一端是封闭 的。 toon] 具体进一步,所述液压阀固定在缸中隔盖侧壁上。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利用液压阀控制气液缸体的液压油流量及流速实现 精准定位,另外,利用压缩空气实现前缸轴和后缸轴同时快速升降;2、利用补液筒及对气液 缸体内进行补充液压油,能提升整体使用可靠性;3、拉线编码器有效测量前缸轴和后缸轴 的行程,便于有效控制液压阀工作状及控制气液缸体的进气量。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 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 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气液缸体、补液筒、拉线编码器及液压阀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是附图标记说明 气液缸体1、前缸盖101、前缸盖孔1011、后缸盖102、后缸盖孔1021、缸中隔盖 103、第一缸中隔盖孔1031、第二缸中隔盖孔1032、第三缸中隔盖孔1033、第四缸中隔盖孔 1034、前缸筒104、第一前缸筒腔1041、第二前缸筒腔1042、后缸筒105、第一后缸筒腔1051、 第二后缸筒腔1052、前缸活塞106、后缸活塞107、前缸轴108、后缸轴109、补液筒2、注液孔 塞201、补液腔202、液压阀3、前电磁线圈301、第一液压管302、第二液压管303、后电磁线 圈304、第三液压管305、第四液压管306、拉线编码器4、拉线5、连接条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 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 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 限制。 下面参考图1至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带补液筒气液联合缸。 如图1至图2所示,它包括气液缸体1和液压阀3,气液缸体1包括前缸盖101、前 缸筒104、缸中隔盖103、后缸筒105及后缸盖102依次相连接;所述前缸筒101的内腔设置 有前缸活塞106和前缸轴108,前缸活塞106将前缸筒101的内腔分为第一前缸筒腔1041 和第二前缸筒腔1042 ;所述前缸盖101设置有前缸盖孔1011,并与所述第一前缸筒腔1041 相连通;所述后缸筒105的内腔设直有后缸活塞107和后缸轴109,后缸活塞107将后缸筒 105的内腔分为第一后缸筒腔105和第二后缸筒腔1052 ;所述后缸盖102设置有后缸盖孔 1021,并与所述第二后缸筒腔1052相连通;所述缸中隔盖103上分别设有第二缸中隔盖孔 1032、第三缸中隔盖1033孔及第四缸中隔盖孔1034,所述第二缸中隔盖孔1032及第三缸中 隔盖孔1033分别与第二前缸筒腔1042相连通,所述第四缸中隔盖孔1034与第一后缸筒腔 1051相连通;液压阀3上设置有前电磁线圈301、后电磁线圈304、第二液压管303、第三液 压管305及第四液压管306 ;所述第三液压管305、第四液压管306分别与气液缸体1上的 第三缸中隔盖孔1033、第四缸中隔盖孔1034相连通;所述第二液压管303与气液缸体1上 的第二缸中隔盖孔1032相连通。其中,进气量由气液缸体1的外置连接的气压泵实现,气 压泵的结构是一般技术人员可以从常规产品得到,不在此处进行陈述气压泵的结构。 另外,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带补液筒气液联合缸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根 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具体进一步,所述前缸轴108和后缸轴109是一体成型,前缸 轴108的一端穿过前缸盖101并延伸至外,前缸轴101的上设有连接条6 ;其中,前缸轴108 和后缸轴109是一体成型有利于提升精准定位,增加承载能力。 具体进一步,所述缸中隔盖103还设有第一缸中隔盖孔1031,第一缸中隔盖孔 1031连接有补液筒2,用于补充气液缸体1内的液压油量。 具体进一步,所述补液筒2设有用于补液腔202和注液孔塞201。平时需要加入液 压油,扭开注液201便可以进行补充。补液腔202用来储存液压油。当气液缸体1内的液 压油不足时,由补液腔202的液压油自动对气液缸体1进行补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补液筒气液联合缸,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气液缸体和液压阀,气液缸体包括前缸盖、前缸筒、缸中隔盖、后缸筒及后缸盖依次相连接;所述前缸筒的内腔设置有前缸活塞和前缸轴,前缸活塞将前缸筒的内腔分为第一前缸筒腔和第二前缸筒腔;所述前缸盖设置有前缸盖孔,并与所述第一前缸筒腔相连通;所述后缸筒的内腔设置有后缸活塞和后缸轴,后缸活塞将后缸筒的内腔分为第一后缸筒腔和第二后缸筒腔;所述后缸盖设置有后缸盖孔,并与所述第二后缸筒腔相连通;所述缸中隔盖上分别设有第二缸中隔盖孔、第三缸中隔盖孔及第四缸中隔盖孔,所述第二缸中隔盖孔及第三缸中隔盖孔分别与第二前缸筒腔相连通,所述第四缸中隔盖孔与第一后缸筒腔相连通;液压阀上设置有前电磁线圈、后电磁线圈、第二液压管、第三液压管及第四液压管;所述第三液压管、第四液压管分别与气液缸体上的第三缸中隔盖孔、第四缸中隔盖孔相连通;所述第二液压管与气液缸体上的第二缸中隔盖孔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保
申请(专利权)人:李志保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