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93858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05 19:41
一种能在规定的切断位置将缝线可靠地切断的缝纫机。上移动刀在其头端具有上侧刀刃部。下移动刀在其头端具有捕捉部,且在捕捉部的基部具有下侧刀刃部。上侧刀刃部的前角比下侧刀刃部的前角小。因此,切线机构能将上侧刀刃部的锋利度抑制得比下侧刀刃部的锋利度低。下移动刀从一方的待机位置朝容针孔侧转动。在捕捉部的端面捕捉到面线的状态下,下侧刀刃部通过容针孔的下方。上移动刀从另一方的待机位置朝容针孔侧转动。捕捉部的端面捕捉到的面线和底线接触上侧刀刃部。与上侧刀刃部接触的面线和底线并不会被切断,在上侧刀刃部与下侧刀刃部的上侧重叠的切断位置,面线和底线被切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能在规定的切断位置将缝线可靠地切断的缝纫机。上移动刀在其头端具有上侧刀刃部。下移动刀在其头端具有捕捉部,且在捕捉部的基部具有下侧刀刃部。上侧刀刃部的前角比下侧刀刃部的前角小。因此,切线机构能将上侧刀刃部的锋利度抑制得比下侧刀刃部的锋利度低。下移动刀从一方的待机位置朝容针孔侧转动。在捕捉部的端面捕捉到面线的状态下,下侧刀刃部通过容针孔的下方。上移动刀从另一方的待机位置朝容针孔侧转动。捕捉部的端面捕捉到的面线和底线接触上侧刀刃部。与上侧刀刃部接触的面线和底线并不会被切断,在上侧刀刃部与下侧刀刃部的上侧重叠的切断位置,面线和底线被切断。【专利说明】缝纫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包括切线机构的缝纫机。
技术介绍
缝纫机包括切线机构。切线机构设置成靠近梭机构的上方且靠近针板的容针孔,在缝制结束时,将面线和底线切断。在日本专利特许公开1994年第47184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缝纫机的线切断装置。线切断装置包括夹线释放机构和切断机构。夹线释放机构使主夹线器处于释放状态。主夹线器设于缝纫机的挑线杆和线供给源之间。由于主夹线器的释放,缝纫机仅利用辅助夹线器施加面线张力。切断机构是固定刀和移动刀。固定刀固定于针板下方的缝纫机机框。移动刀朝向固定刀移动。线切断装置通过切线信号来驱动移动刀。移动刀捕捉底线和面线并将底线和面线插入容线槽,然后朝向固定刀移动。当移动刀移动时,其捕捉到的底线和面线因夹线器释放而处于松弛的状态。因此,底线和面线并不会被扯断,而是移动到固定刀。在针板的容针孔下方的切断位置,移动刀与固定刀的上侧重叠,从而将底线和面线切断。缝纫机能在机针上残留开始下次缝制所需长度的面线。为了使切断缝线后在机针上残留的面线的长度保持一定,缝纫机有时会提高切线时的张力。若提高切线时的张力,则在移动刀捕捉到缝线并朝固定刀移动的中途,捕捉到的缝线在到达切断位置之前可能会与移动刀或固定刀的刀刃接触而被切断。因此,缝纫机有可能在切断位置以外的位置将缝线切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规定的切断位置将缝线可靠地切断的缝纫机。技术方案I的缝纫机包括切线机构,该切线机构设置成靠近梭机构的上方且靠近针板的容针孔,并将上侧切断刀和下侧切断刀支撑成能在上述梭机构的上方相对移动,上述上侧切断刀在其头端设有上侧刀刃部,上述下侧切断刀在其头端具有捕捉面线和底线的捕捉部,且在该捕捉部的基部设有下侧刀刃部,上述下侧切断刀相对于上述容针孔从一方的待机位置朝上述容针孔侧移动,藉此上述捕捉部捕捉面线且上述下侧刀刃部通过上述容针孔的下方,该缝纫机在上述上侧刀刃部与上述下侧刀刃部的上侧重叠的切断位置,将面线和底线切断,其特征是,上述上侧刀刃部的前角比上述下侧刀刃部的前角小。上侧刀刃部的前角比下侧刀刃部的前角小。因此,切线机构能将上侧刀刃部的锋利度抑制得比下侧刀刃部的锋利度低。下侧切断刀从一方的待机位置朝容针孔侧转动。在捕捉部捕捉到面线的状态下,下侧刀刃部通过容针孔的下方。捕捉部捕捉到的面线和底线接触上侧刀刃部。与上侧刀刃部接触的面线和底线并不会被切断,而是在上侧刀刃部与下侧刀刃部的上侧重叠的切断位置被切断。因此,缝纫机能避免在切线动作中途线被不必要地切断。由于在切线动作中途线不会被切断,因此,缝纫机能提高切线时的张力,能抑制切线后残留于机针侧的面线的长度变得不稳定。由于切线后残留于机针侧的面线的长度是稳定的,因此缝纫机能避免在缝制开始时产生的“结节”和“脱线”。“结节”是指,切线后残留于机针侧的面线过长,在下次缝制开始时在布的背面变为块状的现象。“脱线”是指,切线后残留于机针侧的面线过短,在下次缝制开始时面线和底线无法缠绕的现象。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的特征是,上述上侧刀刃部的前角为+5°?一 10°。因此,缝纫机能可靠地抑制上侧刀刃部的锋利度,能可靠地避免在切线动作中途线被不必要地切断。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的特征是,上述上侧刀刃部的刀尖角为90°以上,上述下侧刀刃部的刀尖角为锐角。由于上侧刀刃部的刀尖角为90°以上,因此面线和底线仅与上侧刀刃部接触并不会被切断。因此,缝纫机能可靠地抑制上侧刀刃部的锋利度,能可靠地避免在切线动作中途线被不必要地切断。此外,由于下侧刀刃部的刀尖角为锐角,因此即便是较粗的线也能切断。技术方案4的缝纫机的特征是,上述上侧刀刃部的头端施加有将在该头端产生的毛刺除去的去毛刺加工。由于上侧刀刃部的头端施加有去毛刺加工,因此,面线和底线仅与上侧刀刃部接触并不会被切断,但在与下侧刀刃部的上侧重叠时能可靠地切断。技术方案5的缝纫机的特征是,上述切线机构将上述上侧切断刀和上述下侧切断刀支撑成能在上述梭机构的上方转动,上述下侧切断刀相对于上述容针孔从上述一方的待机位置朝上述容针孔侧移动,藉此,上述捕捉部捕捉面线,且上述下侧刀刃部通过上述容针孔的下方,上述上侧切断刀相对于上述容针孔从与上述一方相反侧的另一方的待机位置朝上述容针孔侧转动,藉此,上述上侧刀刃部通过上述容针孔的下方,上述上侧刀刃部与上述下侧刀刃部的上侧重叠的上述切断位置位于上述容针孔的正下方。切线机构在容针孔的正下方位置,其上侧刀刃部与下侧刀刃部的上侧重叠,从而将面线和底线切断。因此,切线机构能缩短切断后残留于布侧的线的长度。技术方案6的缝纫机的特征是,包括对上述切线机构进行驱动的驱动部,上述切线机构包括:连接轴,该连接轴利用上述驱动部的驱动而转动;以及传递机构,该传递机构分别与上述上侧切断刀和上述下侧切断刀连接,并将上述连接轴的转动传递到上述上侧切断刀和上述下侧切断刀,上述传递机构包括:连接构件,该连接构件通过上侧连杆能转动地与上述上侧切断刀连接,并供上述连接轴穿过;以及切线杆,该切线杆通过下侧连杆能转动地与上述下侧切断刀连接,且随着上述连接轴的转动,与上述连接构件一起以上述连接轴为中心进行转动,上述切线杆通过改变相对于上述连接轴的固定角度,能改变上述上侧切断刀和上述下侧切断刀从上述待机位置到上述切断位置为止的距离。切线机构通过使切线杆相对于连接轴转动,能改变上侧切断刀和下侧切断刀各自的从待机位置到切断位置为止的距离。因此,缝纫机能通过切线机构来调节将面线和底线切断的时机。技术方案7的缝纫机的特征是,上述连接构件具有以上述连接轴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长孔,上述传递机构包括固定轴,该固定轴贯穿上述长孔,能将上述连接构件固定于上述切线杆,上述连接构件以上述连接轴为中心在上述长孔的范围内转动,并利用上述固定轴固定于上述切线杆,从而能调节与上述切线杆的相对位置。连接构件以连接轴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使上侧切断刀靠近或远离下侧切断刀。切线机构动作时,上侧切断刀与下侧切断刀重叠的位置发生变化。因此,缝纫机在切线机构动作时能调节将面线和底线切断的位置。【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缝纫机I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缝纫机I的内部机构的立体图。图3是从左侧方观察到的切线机构20周边的图。图4是切线机构20的立体图。图5是下移动刀的主体部2IB的立体图。图6是主体部21B的俯视图。图7是通孔66周边的剖视图。图8是上移动刀的主体部22B的立体图。图9是主体部22B的左视图。图10是表示上侧刀刃部73重叠于下侧刀刃部68上部的状态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缝纫机(1),包括切线机构(20),该切线机构设置成靠近梭机构(10)的上方且靠近针板(8)的容针孔(8A),并将上侧切断刀(22)和下侧切断刀(21)支撑成能在所述梭机构的上方相对移动,所述上侧切断刀在其头端设有上侧刀刃部(73),所述下侧切断刀在其头端具有捕捉面线和底线的捕捉部(64),且在该捕捉部的基部设有下侧刀刃部(68),所述下侧切断刀相对于所述容针孔从一方的待机位置朝所述容针孔侧移动,藉此,所述捕捉部捕捉面线且所述下侧刀刃部通过所述容针孔的下方,所述缝纫机在所述上侧刀刃部与所述下侧刀刃部的上侧重叠的切断位置,将面线和底线切断,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刀刃部的前角比所述下侧刀刃部的前角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野元就
申请(专利权)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