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的底板结构及其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346066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2 11:11
一种车身的底板结构,底板(10)具有:物品存放部(23),在与车宽方向两侧的车架部件(19、19)隔开间隔的位置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左右一对侧边连结部(31、31),设置在车架部件(19、19)与物品存放部(23)之间。物品存放部(23)的存放底部(24)是向上凸或向下凸的曲面,物品存放部(23)的存放壁部(25)的左右的上端部(25a)比底板(10)与车架部件(19、19)的接合部(10LE、10RI)更位于下方,侧边连结部(31、31)以连结存放壁部(25)的左右的上端部(25a)与接合部(10LE、10RI)的方式设置,一对侧边连结部的至少一者由向下方倾斜的平面或曲面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所述车身的底板结构具备底板、以及以包围该底板的周缘部的方式设置在该底板的车辆前侧、后侧及车宽方向两侧并通过接合部接合于该底板的多个车架部件。
技术介绍
以往,由于车辆行驶时备胎等物品的振动,导致支撑固定物品的备胎盘等物品存放部发生振动(主要是上下方向的振动),从而与周边部引起共振,由此,在车厢内产生低沉声(20?300Hz频带的压迫耳朵的声音)等噪音,给乘员带来不适感。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已提出了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车身的底板结构的技术方案。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结构中,为了使轮胎等物品离开构成物品存放部(备胎收纳部)的底板,在位于物品存放部的两侧上部的左右的后纵梁之间横向架设了后底板横梁等物品保持部,利用该物品保持部来使轮胎等物品向上方离开底板,由此,使底板的共振频率避开车辆行驶时的低频频带,从而降低因物品存放部的振动造成的噪音。但是,该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以往结构中,由于另行需要后底板横梁等物品保持部,因而增加了车身的重量,因此虽然具有实现降低噪音的优点,但存在阻碍车身的轻量化的问题。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结构中,在具备物品存放部(备胎槽)的后底板的下部,设置有后横梁及加强肋,以提高物品存放部的刚性,由此防止振动或异响的产生,改善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但是,该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以往结构中,也由于必须追加后横梁及加强肋等追加部件,因此存在车身的重量增大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221877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255455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的底板结构,不需要横梁等追加部件便能够提高物品存放部的刚性,能够控制共振频率(物品存放部的一次共振频率),兼顾车身的轻量化和共振频率的控制,并能够改善NVH性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的底板结构的设计方法,能够用简易且不需要改变车身结构的通用性高的方法来控制共振频率。另外,所谓NVH,是指Noine (噪音)、Vibration (振动)、Harshness (率禹合振动)的简称。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的底板结构,其包括:底板;多个车架部件,以包围所述底板的周缘部的方式设置在该底板的车辆前侧、后侧及车宽方向两侧,并且通过接合部接合于该底板。所述底板具有物品存放部和左右一对侧边连结部,所述物品存放部在与所述多个车架部件中的至少车宽方向两侧的车架部件隔开间隔的位置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所述左右一对侧边连结部设置在所述车宽方向两侧的车架部件与所述物品存放部之间。所述物品存放部具有形成该物品存放部的底部的存放底部和形成该物品存放部的周壁部的存放壁部。所述存放底部是向上凸或向下凸的曲面。所述存放壁部左右的上端部比接合所述底板与所述车宽方向两侧的车架部件的接合部更位于下方。所述一对侧边连结部以连结所述存放壁部的左右的上端部与所述接合部的方式设置。所述一对侧边连结部的至少一者由向下方倾斜的平面或曲面形成。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设计车身的底板结构的方法。该设计方法包括:第一工序,确定与车身的底板引起共振的振动系统;第二工序,通过模拟分析来确定所述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和振动输入的大小;第三工序,将所述侧边连结部的车宽方向剖面的面切线与通过所述接合部的水平线所成的角度设定为实现受所述振动系统影响小的共振频率的角度。根据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效果:不需要横梁等追加部件便能够提高物品存放部的刚性,能够控制共振频率(物品存放部的一次共振频率),兼顾车身的轻量化和共振频率的控制,并能够改善NVH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车身的底板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要部放大立体图。图3是图2的II1-1II线向视剖面图。图4是图2的IV-1V线向视剖面图。图5A是轮胎存放底部的中央部由向上凸的曲面形成时的局部剖面图。图5B是轮胎存放底部的中央部由向下凸的曲面形成时的局部剖面图。图6是频率相对于角度的特性图。图7是表示车身的底板结构的设计方法的工序图。图8是表示频率图的一例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轮胎存放底部的其他实施例的车宽方向剖面图。图10是图9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详述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附图表示,首先,参照图1概略地说明车身结构。另夕卜,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的前方。图1是省略了后纵梁上件及后横梁上件(所谓的N0.4横梁上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中,在车身前部设有在前后方向分隔发动机室与车厢的下前围板1,在该下前围板I的下部后端与向车辆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底板2连结固定。在该底板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一体或一体地形成有向车厢内突出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隧道部3。上述底板2的左右两端部与具备下边梁内件4与下边梁外件的下边梁5接合固定。该下边梁5是具有下边梁内件4及与下边梁内件4对接并接合的下边梁外件(图略)的车身刚性部件,在下边梁内件4与下边梁外件之间,形成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闭合剖面。而且,在上述底板2上,跨越隧道部3而设置有沿车宽方向连结左右的下边梁内件4、4间的底板横梁6(所谓的N0.2横梁)。该底板横梁6协同底板2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起到提高车身下部的刚性的作用。在相对于上述底板横梁6而向车辆后方隔开距离的位置上,设置有沿车宽方向连结隧道部3的纵壁与左右的下边梁内件4、4的左右的底板横梁7、7。该底板横梁7协同底板2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起到提高车身下部的刚性的作用。此处,前侧的底板横梁6与后侧的底板横梁7相互平行地设置。在上述底板2的后端部连结有上弯部8。该上弯部8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8a、及从该纵壁8a的上端向车辆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横壁8b,整体上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上述隧道部3以在下前围板I与上弯部8之间的范围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另一方面,上述上弯部8的后部经由后座椅盘9而与后底板10连结固定。图2是图1的要部放大立体图,表示车身的底板结构。图3是沿图2的II1-1II线箭头方向的车宽方向剖面图,图4是沿图2的IV-1V线箭头方向的车辆前后方向剖面图。如图2、图4所示,后底板10的车辆前侧通过接合部IOF而与后横梁11 (所谓的N0.4横梁)接合固定。该后横梁11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身强度部件,具备剖面帽形状的后横梁上件12与剖面反帽形状的后横梁下件13。在后底板10与后横梁上件12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横梁闭合剖面14,并且在后底板10与后横梁下件13之间也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横梁闭合剖面15,上下的各后横梁闭合剖面14、15隔着后底板10形成相向的所谓双重闭合剖面结构。如图2、图4所示,后底板10的车辆后侧通过接合部IOR而与后围横梁16接合固定。该后围横梁16协同后端板17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端闭合剖面18。本实施例中,后端板17的前部与后围横梁16结合固定,但后端板17与后围横梁16的前后位置关系也可为相反的关系,即,后端板17位于前侧而后围横梁16位于后侧。如图2、图3所示,后底板10的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通过接合部10LEU0RI而与后纵梁19、19接合固定。该后纵梁19是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身强度部件,具备剖面帽形状的后纵梁上件20与剖面反帽形状的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的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多个车架部件,以包围所述底板的周缘部的方式设置在该底板的车辆前侧、后侧及车宽方向两侧,并且通过接合部接合于该底板;其中,所述底板具有物品存放部和左右一对侧边连结部,所述物品存放部在与所述多个车架部件中的至少车宽方向两侧的车架部件隔开间隔的位置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所述左右一对侧边连结部设置在所述车宽方向两侧的车架部件与所述物品存放部之间,所述物品存放部具有形成该物品存放部的底部的存放底部和形成该物品存放部的周壁部的存放壁部,所述存放底部是向上凸或向下凸的曲面,所述存放壁部左右的上端部比接合所述底板与所述车宽方向两侧的车架部件的接合部更位于下方,所述一对侧边连结部以连结所述存放壁部的左右的上端部与所述接合部的方式设置,所述一对侧边连结部的至少一者由向下方倾斜的平面或曲面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10.21 JP 2011-2318141.一种车身的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 多个车架部件,以包围所述底板的周缘部的方式设置在该底板的车辆前侧、后侧及车宽方向两侧,并且通过接合部接合于该底板;其中, 所述底板具有物品存放部和左右一对侧边连结部,所述物品存放部在与所述多个车架部件中的至少车宽方向两侧的车架部件隔开间隔的位置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所述左右一对侧边连结部设置在所述车宽方向两侧的车架部件与所述物品存放部之间, 所述物品存放部具有形成该物品存放部的底部的存放底部和形成该物品存放部的周壁部的存放壁部, 所述存放底部是向上凸或向下凸的曲面, 所述存放壁部左右的上端部比接合所述底板与所述车宽方向两侧的车架部件的接合部更位于下方, 所述一对侧边连结部以连结所述存放壁部的左右的上端部与所述接合部的方式设置, 所述一对侧边连结部的至少一者由向下方倾斜的平面或曲面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的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侧边连结部两者由向下方倾斜的平面或曲面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的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胁三穂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