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换热器以及用于制造板换热器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317533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8: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板换热器,其包括由具有开口的波纹状换热板形成的板组,所述开口用于第一和第二换热介质的流。板换热器(1)的外壳体已经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将分离带(9、9')布置在所述板组(2)的外边缘中,使得带(9、9')的外表面基本与换热板(6、6')的外边缘位于相同平面中;并且将带(9、9')和换热板(6、6')的外边缘熔焊到彼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根据随附的独立权利要求的前序部分所述的。
技术介绍
在典型的现有技术的板换热器中,数个矩形换热板被紧固在彼此之上,这些板因此形成板组。板换热器的板通常是波纹状的。波纹,即,在其之间的沟部和脊部目的是提高换热属性,并且造成提高热传递系数的紊流。典型地,板组利用橡胶密封件或类似物密封,这些密封件已经布置在每一板空间中。典型地,板组已经由具有开口的换热板形成,所述开口在板组中形成流通道。板换热器的开口在每隔一个的板空间中已经被密封,其中,开口形成用于第一和第二换热介质的流通道,从而使第一换热介质的流穿过板组的每隔一个的板空间,并且第二换热介质的流穿过每隔一个的板空间。板组已经被支撑在两个刚性端部板之间,并且被夹紧螺栓张紧。配备有密封件的板换热器的缺点特别是其抗压性差,而且抗温度性和抗腐蚀性也差。同样公知的是换热器,其中数个换热板或板对在数个位置处钎焊到彼此,并因此紧固到彼此以形成板组。以此方式,矩形板换热器的抗压性得以提高。钎焊结构抵抗压力相当好,但是由于填料金属属性的原因,钎焊结构并不耐高温。熔焊结构也用在矩形板换热器中。例如,一个布置在另一个上的具有弯曲外边缘的换热板已经被熔焊在一起,用于形成板组,其中,熔焊接合部已经在每一板之间形成。然而,该种类的熔焊板组结构必须接近分离端部板之间,这些分离端部板已经被稳固地结合在一起以实现耐压结构。由圆形换热板以及环绕其的壳体形成的板组构成的板壳式板换热器或者具有圆柱形外壳体的盘管换热器通常用在更高压力下。然而,圆形换热器的换热属性不如矩形换热器那样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缓减甚或消除现有技术中出现的上述缺点。特别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良好地抵抗压力、高温以及温度的迅速变化的板换热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别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换热属性的板换热器。特别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简单耐压结构的板换热器,而在板组周围不具有分离壳体。因此,特别而言,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板换热器,其制造廉价且容易。为了实现除了其他之外的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制造板换热器的方法以及板换热器的特征被展示在所附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部分中。本文提到的实施方式和优点在适用的场合涉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两者,即使其未被始终明确提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典型板换热器包括: -板组,所述板组通过布置波纹状换热板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形成,其中,每一个换热板都具有开口, -流通道,所述流通道位于所述板组内,用于至少第一和第二换热介质,所述流通道借助于所述换热板的开口形成,并且所述开口已经在其外周边处附接到彼此,使得所述第一换热介质的流穿过所述板组的每隔一个的板空间,并且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穿过每隔一个的板空间, -入口和出口连接部,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换热介质,所述入口和出口连接部已经布置为与所述流通道连接, 并且在所述换热器中,所述板换热器的外壳体已经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将分离带布置在所述板组的外边缘中,使得: -所述带位于多对换热板之间,在所述对中,Btt邻换热板的外边缘布置为彼此相靠,以及 -所述带的外表面基本与所述换热板的外边缘位于相同平面中, 以及,将所述带与所述换热板的外边缘熔焊到彼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制造板换热器的典型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步骤: -布置波纹状换热板一个在另一个之上作为板组,其中,每一个换热板都具有开口,并且所述开口在所述板组内形成用于至少第一和第二换热介质的流通道, -在所述开口的外周边处将所述换热板附接为彼此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换热介质的流穿过所述板组的每隔一个的板空间,并且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穿过每隔一个的板空间, -将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换热介质的入口和出口连接部布置为与所述流通道连接, -在多对换热板之间布置分离带,在所述对中,Btt邻换热板的外边缘布置为彼此相靠,使得所述带的外表面和所述换热板的外边缘基本位于相同平面中,以及-将所述带与所述换热板的外边缘熔焊到彼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将在其他权利要求中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板换热器的结构基于如下事实:换热器在板组周围并不包括作为压力容器或作为支撑结构的分离壳体,但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的板组的外边缘已经构造为使得其形成换热器的耐压外壳体。换句话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并未布置在耐压外壳内,而是板组的结构本身是耐压的。与钎焊换热器构造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点在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的换热板不含填料或钎焊材料,因此这些板不包括弱化换热属性的任何附加材料或屏障层。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的制造方法提高了换热属性。与现有技术中公知的钎焊换热器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完全熔焊结构还更好地抵抗高温以及温度的迅速变化。本专利技术的板换热器的结构被完全熔焊,S卩,换热器的所有元件牢固地熔焊到彼此。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的板换热器的结构简单,这是因为其在各元件之间并不包括任何紧固件、密封件或衬垫,而是以熔焊结构取代这些元件。熔焊接合部将布置在板组的外边缘中的带和换热板缝合在一起,使得不需要分离的紧固件或衬垫,即,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结构是无衬垫结构。换热器的完全熔焊结构形成紧凑的耐压元件。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的耐压外表面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将分离带布置在板组的外边缘中,使得带的外表面和换热板的外边缘基本位于相同平面中;并且将带和换热板的外边缘熔焊到彼此。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分离带布置在板组的板空间中。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带布置在多对换热板之间,在所述对中,Btt邻换热板的外边缘布置为彼此相靠。换句话说,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板组的外表面替代地包括处于板组的竖直方向上的带和两个毗邻换热板的外边缘。所述带环绕所述板组的整个外边缘,用于形成所述板组的统一外表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两个毗邻换热板的外边缘以及布置在所述板组的外边缘中的两个带通过一个焊缝熔焊在一起。优选地,叠置的换热板(即,一对换热板)的外边缘以及布置在该板对的两侧上的带通过一个焊缝熔焊到彼此。因此,与所有板已经被熔焊到彼此的结构相比,熔焊接合部的量在该板组结构中能够被显著减少。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的结构还将加速换热器的制造。在带与换热板的外边缘熔焊在一起之后,已经布置为在板对的空间中在整个板组周围环绕的分离带形成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的统一外壳体。所述带还支撑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的结构,并且因此在所述板组周围不需要分离的支撑结构。所述带的厚度等于两个毗邻换热板之间的间隙,所述带布置在所述间隙中。典型地,所述带在所述板组的竖直方向上的厚度为I至IOmm,或I至5mm。典型地,所述带在所述换热板的方向上的宽度为3至20mm。所述带的宽度取决于换热器的所需抗压性。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带包括至少一个带倒角边缘。典型地,所述带的两个边缘被对称地倒角。带倒角边缘确保使熔焊接合部良好地渗透到结构中,并且因此换热器的结构强度将提高。特别而言,所述带的带倒角边缘使得可能提高所述渗透而无需增大熔焊功率(welding power)。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板组的两个或更多个最上和最下换热板熔焊到彼此,使得所述板的接触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熔焊到彼此,用于形成所述换热器的端部板。典型地,2至10个毗邻换热板在所述板组的两具端部中熔焊到彼此。在所述板的接触表面处,田比邻波纹状板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换热器(1),其包括:‑ 板组(2),所述板组(2)通过布置波纹状换热板(6、6')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形成,其中,每一个换热板(6、6')都具有开口(13、13’),‑ 流通道(7、8),所述流通道(7、8)位于所述板组(2)内,用于至少第一和第二换热介质,所述流通道(7、8)借助于所述换热板(6、6')的开口(13、13’)形成,并且所述开口(13、13’)已经在其外周边处附接到彼此,使得所述第一换热介质的流穿过所述板组的每隔一个的板空间(14、14'),并且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穿过每隔一个的板空间(15、15'),‑ 入口和出口连接部(4a、4b、5a、5b),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换热介质,所述入口和出口连接部(4a、4b、5a、5b)已经布置为与所述流通道(7、8)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换热器(1)的外壳体已经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将分离带(9、9')布置在所述板组(2)的外边缘中,使得:  ‑ 所述带(9、9')位于多对换热板(6、6')之间,在所述对中,毗邻换热板(6、6')的外边缘布置为彼此相靠,以及  ‑ 所述带(9、9')的外表面基本与所述换热板(6、6')的外边缘位于相同平面中,以及,将所述带(9、9')与所述换热板(6、6')的外边缘熔焊到彼此。...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12.13 EP 11193185.31.一种板换热器(I),其包括: -板组(2),所述板组(2)通过布置波纹状换热板(6、6’)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形成,其中,每一个换热板(6、6’)都具有开口(13、13’), -流通道(7、8),所述流通道(7、8)位于所述板组(2)内,用于至少第一和第二换热介质,所述流通道(7、8 )借助于所述换热板(6、6’)的开口( 13、13 ’)形成,并且所述开口( 13、13’)已经在其外周边处附接到彼此,使得所述第一换热介质的流穿过所述板组的每隔一个的板空间(14、14’),并且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穿过每隔一个的板空间(15、15’), -入口和出口连接部(4a、4b、5a、5b),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换热介质,所述入口和出口连接部(4a、4b、5a、5b)已经布置为与所述流通道(7、8)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换热器(I)的外壳体已经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将分离带(9、9’)布置在所述板组(2)的外边缘中,使得: -所述带(9、9’)位于多对换热板(6、6’)之间,在所述对中,Btt邻换热板(6、6’)的外边缘布置为彼此相靠, 以及 -所述带(9、9’ )的外表面基本与所述换热板(6、6’ )的外边缘位于相同平面中, 以及,将所述带(9、9’ )与所述换热板(6、6’ )的外边缘熔焊到彼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对的外边缘以及布置在所述板对的两侧上的两个带(9、9’ )已经通过一个焊缝(10)被熔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组(2)的两个或更多个最上和最下换热板的接触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已经熔焊到彼此。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I)包括端部板(3a、3b ),所述端部板(3a、3b )与最上和最下换热板连接地布置在所述板组(2 )之下和之上。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板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9、9’)包括至少一个带倒角边缘。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T海尼奧
申请(专利权)人:瓦特鲁斯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芬兰;FI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