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开关电源芯片供电自适应切换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97299 阅读:2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7 0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芯片供电自适应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自适应切换电路,所述自适应切换电路包括第一至第六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稳压二极管、MOS管、第一三极管和第一电容;根据不同的工作模式,所述自适应电路连接不同的控制电路、整流电路以及恒压恒流输出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适应切换电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适应切换电路能达到不同供电电源的零时差切换,极大了保证了供电设备的不间断供电,并防止了因电源切换而引发的供电设备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芯片供电自适应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自适应切换电路,所述自适应切换电路包括第一至第六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稳压二极管、MOS管、第一三极管和第一电容;根据不同的工作模式,所述自适应电路连接不同的控制电路、整流电路以及恒压恒流输出电路。本技术的自适应切换电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采用本技术的自适应切换电路能达到不同供电电源的零时差切换,极大了保证了供电设备的不间断供电,并防止了因电源切换而引发的供电设备损坏。【专利说明】大功率开关电源芯片供电自适应切换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芯片供电自适应切换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节能减排的观念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能源的利用也愈加受大众的关注。但因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能源的不稳定性,往往需要多种能源配合使用,特别是配合现有的市电能源来对供电设备进行多能源供电。多种能源对供电设备的供电,势必需要考虑到各能源的切换问题,诸如太阳能电池提供的电能与市电电能是现今比较常见的供电手段;但因太阳能与电能切换之间易于出现的微小时间差,易发生供电设备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实现不同供电电源零时差切换的大功率开关电源芯片供电自适应切换电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芯片供电自适应切换电路,包括一自适应切换电路,所述自适应切换电路包括第一至第六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稳压二极管、MOS管、第一三极管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经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连接至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经第二电阻连接至MOS管的漏极;所述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至第一电源端、第一电容的一端和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至GND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经第六电阻连接至第二二极管的一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还经第五电阻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还经第一二极管连接至MOS管的栅极;所述MOS管的栅极还连接至第一稳压二极管的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另一端和第一稳压二极管的另一端均连接至变压器的初级绕组;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另一端还接至GND端;所述第一电阻与第三电阻的连接点接至总线电源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自适应切换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容、第二稳压二极管、第七电阻和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五电阻与第六电阻的连接点连接至第二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五电阻与第六电阻的连接点还分别连接至第七电阻的一端和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至第二稳压二极管的一端和GND ;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二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基极与第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至第二电源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还包括PFC功率因素校正电路、LLC振荡电路和第一恒压恒流输出电路;所述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的连接点连接至PFC功率因素校正电路的输出端;所述LLC振荡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绕组;所述LLC振荡电路还经一光耦合器连接至第一恒压恒流输出电路;所述第一恒压恒流输出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绕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自适应切换电路还包括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接至第一电源端,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至GND端;所述第六电阻与第一二极管的连接点经第四电容连接至GND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还包括反激控制电路、滤波整流电路和第二恒流恒压输出电路;所述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的连接点连接至滤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反激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变压器初级绕组;所述第二恒流恒压输出电路连接至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绕组。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自适应切换电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2、该自适应切换电路实现了不同供电电源的零时差切换,极大了保证了供电设备的不间断供电,并防止了因电源切换而引发的供电设备损坏。【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自适应切换电路。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PFC功率因素校正电路。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LLC振荡电路。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恒流恒压输出电路。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自适应切换电路。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反激控制电路。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滤波整流电路。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恒流恒压输出电路。【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说明。本技术的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芯片供电自适应切换电路,包括一自适应切换电路,所述自适应切换电路包括第一至第六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稳压二极管、MOS管、第一三极管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经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连接至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经第二电阻连接至MOS管的漏极;所述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至第一电源端、第一电容的一端和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至GND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经第六电阻连接至第二二极管的一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还经第五电阻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还经第一二极管连接至MOS管的栅极;所述MOS管的栅极还连接至第一稳压二极管的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另一端和第一稳压二极管的另一端均连接至变压器的初级绕组;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另一端还接至GND端;所述第一电阻与第三电阻的连接点接至总线电源端。以下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该自适应切换电路包括电阻R10、R12、R15至R17、R26、R42,二极管D5和D12,稳压二极管Zl和Z3, MOS管Q2,三极管Q3和Q4,电容C28和C32 ;R10、R12、R16和R17串联连接,RlO和R16的连接点连接至总线电源端Vbus ;R12和R17还分别连接至MOS管Q2的漏极和栅极;M0S管Q2的栅极经Z3连接至GND,MOS管Q2的栅极还经D5、R42和C32连接至GND ;M0S管Q2的源极经C28连接至GND,其源极还连接有VCC2端;D5和R42的连接点连接至三极管Q4的基极,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至VCC2,其集电极经C32接GND,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还经R26及D12连接至E端(E端连接至图4变压器初级绕组的G端),C32与GND的连接端连接至F端(F端连接至图4变压器初级绕组的H端);图3中,LLC振荡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至A端(A端连接至图4变压器初级绕组的C端),LLC振荡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至B端(B端连接至图4变压器初级绕组的D端);图2的PFC功率因素校正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总线电源端Vbus。实施例二:如图5实施例二的自适应切换电路所示,该自适应切换电路包括电阻R7至R10、R27和R35,电容C2、C10和C14,二极管D2和D5,稳压二极管Zl,三极管Q2以及MOS管Q4 ;其中,R7、R8、R9和R27串联连接,R7和R9的连接点连接至总线电源端Vbus ;R27连接至MOS管Q4的漏极,MOS管Q4的源极分别连接至三极管Q2的发射极、C2的一端、C14的一端以及VCC ;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芯片供电自适应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自适应切换电路,所述自适应切换电路包括第一至第六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稳压二极管、MOS管、第一三极管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经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连接至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经第二电阻连接至MOS管的漏极;所述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至第一电源端、第一电容的一端和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至GND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经第六电阻连接至第二二极管的一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还经第五电阻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还经第一二极管连接至MOS管的栅极;所述MOS管的栅极还连接至第一稳压二极管的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另一端和第一稳压二极管的另一端均连接至变压器的初级绕组;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另一端还接至GND端;所述第一电阻与第三电阻的连接点接至总线电源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星庄礼瑜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吾易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