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复合扶手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13940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13 1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复合扶手管,包括扶手管本体,所述的本体的最外层为金属管;所述的金属管的内侧通过粘结剂设置有复合层;所述的复合层由多层碳纤维预浸料层紧密贴合而成;所述的金属管为不锈钢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复合碳纤维的补强功能,减少金属管材的壁厚,从而有效降低产品重量;与常规不锈钢扶手管相比,单位长度上减重率可达38.5%;因外层材料仍为不锈钢材料,有效保证了扶手耐腐蚀、耐划伤及特殊外观效果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复合扶手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扶手管,尤其是一种新型复合扶手管。
技术介绍
为保证扶手的强度、外观及使用寿命,越来越多的扶手管采用不锈钢材质;但因不锈钢材料的比重较大,伴随产生的车辆重量增加成为较难解决的问题;在车辆各部位减重方案的讨论中,扶手一般被置于不可减重的产品范围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复合扶手管,能够在保证扶手强度及外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产品重量。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复合扶手管,包括扶手管本体,所述的本体的最外层为金属管;所述的金属管的内侧通过粘结剂设置有复合层;所述的复合层由多层碳纤维预浸料层紧密贴合而成;所述的金属管为不锈钢管。具体的说,本技术所述的金属管通过粘结剂与其中一层碳纤维预浸料层连接;所述的碳纤维预浸料层内侧复合有碳纤维单向预浸料层;所述的本体的最内侧为尼龙袋;所述的尼龙袋通过另一层碳纤维预浸料层与碳纤维单向预浸料层复合连接;所述的碳纤维预浸料层的厚度为0.1?0.3mm ;所述的碳纤维单向预浸料层的厚度为0.1?0.2mm ;层数为3?4层。本技术在薄壁不锈钢管内复合一层碳纤维材料;因碳纤维材料的比重比不锈钢低,因此能够在保证扶手强度的不降低的情况下,降低扶手的重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陷,通过复合碳纤维的补强功能,减少金属管材的壁厚,从而有效降低产品重量;与常规不锈钢扶手管相比,单位长度上减重率可达38.5% ;因外层材料仍为不锈钢材料,有效保证了扶手耐腐蚀、耐划伤及特殊外观效果的要求。【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工艺流程图;图中:1、不锈钢管;2、粘结剂;3、碳纤维预浸料层;4、碳纤维单向预浸料层;5、另一层碳纤维预浸料层;6、尼龙袋;7、高温高压空气。【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所示的一种新型复合扶手管,包括扶手管本体,本体的最外层为不锈钢管I ;不锈钢管通过粘结剂2与碳纤维预浸料层连接;碳纤维预浸料层3内侧复合有碳纤维单向预浸料层4 ;本体的最内侧为尼龙袋6 ;尼龙袋通过另一层碳纤维预浸料层5与碳纤维单向预浸料层复合连接;碳纤维预浸料层的厚度为0.2mm ;碳纤维单向预浸料层的厚度为0.15mm ;层数为4层。碳纤维预浸料在高温高压空气7的作用下,各层件紧密贴合。预浸料固化后,复合层在粘接剂的作用下与金属管材牢固粘接。图2所示的是整体的工艺流程图。以上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各种举例说明不对本技术的实质内容构成限制,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说明书后可以对以前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修改或变形,而不背离技术的实质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复合扶手管,包括扶手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的最外层为金属管;所述的金属管的内侧通过粘结剂设置有复合层;所述的复合层由多层碳纤维预浸料层紧密贴合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复合扶手管,包括扶手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的最外层为金属管;所述的金属管的内侧通过粘结剂设置有复合层;所述的复合层由多层碳纤维预浸料层紧密贴合而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复合扶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管通过粘结剂与其中一层碳纤维预浸料层连接;所述的碳纤维预浸料层内侧复合有碳纤维单向预浸料层;所述的本体的最内侧为尼龙袋;所述的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戈建鸣戈耀红王亦金吴宾
申请(专利权)人:今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