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房建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61073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1 16: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震救灾房建筑结构,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若干块墙围成的房体,所述房体的下端固定地设有隔震层,所述隔震层包括若干个设有凸块的第一金属块和若干个设有凹槽的第二金属块,所述凸块与凹槽相适配,所述第一金属块与第二金属块插接配合,所述第一金属块和第二金属块相接处设有弹性件,所述墙包括外钢板、内钢板以及若干个连接内钢板与外钢板的钢骨架,所述钢骨架与内、外钢板之间通过螺钉固定,所述钢骨架呈工字型结构设置,所述墙与墙之间通过焊连接,所述墙与墙连接处的内外表面分别设有呈L形的金属加强筋,所述金属加强筋与墙之间通过螺钉连接。该抗震救灾房建筑结构使用寿命长、强度大、安全性好、防震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抗震救灾房建筑结构,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若干块墙围成的房体,所述房体的下端固定地设有隔震层,所述隔震层包括若干个设有凸块的第一金属块和若干个设有凹槽的第二金属块,所述凸块与凹槽相适配,所述第一金属块与第二金属块插接配合,所述第一金属块和第二金属块相接处设有弹性件,所述墙包括外钢板、内钢板以及若干个连接内钢板与外钢板的钢骨架,所述钢骨架与内、外钢板之间通过螺钉固定,所述钢骨架呈工字型结构设置,所述墙与墙之间通过焊连接,所述墙与墙连接处的内外表面分别设有呈L形的金属加强筋,所述金属加强筋与墙之间通过螺钉连接。该抗震救灾房建筑结构使用寿命长、强度大、安全性好、防震效果好。【专利说明】抗震救灾房建筑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结构,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抗震救灾建筑结构。
技术介绍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但有的地震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灾难。据统计,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中,90%?95%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故对地震之前必须做好一个防震措施,同样的做好对地震之后的防震措施也极为重要。目前,现有的抗震救灾房大多都是一些帐篷式的简易抗震房,帐篷式防震房为一种整体结构,支撑起来就可以作房子使用,但这种防震房过于简易、不坚固,如有石块撞击到防震房,就会给屋内的灾民带来危害,使用寿命短,不具备防震的能力,如再次放生余震,就有可能给灾民造成二次伤害。在寒冷的季节和地方,使用起来就极为不方便,影响抗震救灾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强度大、安全性好、防震效果好的抗震救灾房建筑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震救灾房建筑结构,包括若干块墙围成的房体,所述房体的下端固定地设有隔震层,所述隔震层包括若干个设有凸块的第一金属块和若干个设有凹槽的第二金属块,所述凸块与凹槽相适配,所述第一金属块与第二金属块插接配合,所述第一金属块和第二金属块相接处设有弹性件,所述墙包括外钢板、内钢板以及若干个连接内钢板与外钢板的钢骨架,所述钢骨架与内、外钢板之间通过螺钉固定,所述钢骨架呈工字型结构设置,所述墙与墙之间为焊接,所述墙与墙连接处的内外表面分别设有呈L形的金属加强筋,所述金属加强筋与墙之间通过螺钉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抗震救灾房的墙采用外钢板与内钢板通过若干个钢骨架连接,钢骨架与内、外钢板之间通过螺钉固定,钢骨架呈工字型,墙与墙之间通过焊连接,有效增加了房体的强度,使抗震救灾房在地震时不易塌垮,延长使用寿命,墙与墙之间分别设有呈L形的金属加强筋,所述金属加强筋与墙之间通过螺钉连接,提高了整个房体的强度,在房体的下端固定地设有隔震层,可有效吸收地震产生的波动,提高了抗震救灾房的防震效果,使灾民不会受到二次伤害。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骨架包括两相互平行的连接部和中间的支撑部,所述两连接部分别与支撑部两端相互垂直,所述支撑部两端分别固定地设置在两连接部的中间,所述支撑部设有背向设置的两半圆弧,所述两连接部分别设有若干个螺纹孔,所述支撑部上设有加强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部设有背向设置的两半圆弧,支撑部上设有加强筋,有效提高了钢骨架的强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房体四周分别设有插入泥土的柱子,所述房体四周底边通过弹簧与柱子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房体四周分别设有插入泥土的柱子,房体四周底边通过弹簧与柱子连接,可以防止抗震救灾房在地震时被震移到危险的地带,弹簧挤压可以受力,拉长了也可以受力,使柱子不易被拉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钢板与外钢板之间粘合有铝箔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钢板与外钢板之间粘合有铝箔层,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和地方,铝箔层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让灾民居住地更加舒适。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钢板与铝箔层之间粘合有玻璃棉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钢板与铝箔层之间粘合有玻璃棉层,玻璃棉层可以起到隔音的效果,尤其是医护人员在抗震救灾房内医治病人的时候,可以让医护人员更加专心地医治病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房体前端面设有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房体前端面设有窗。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金属块呈凸字形,所述第二金属块呈凹字形,所述第一金属块与房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块相对与第一金属块相接触的另一端固定地设有金属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金属块相对与第一金属块相接触的另一端固定地设有金属板,提高整个抗震救灾房的稳定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抗震救灾建筑结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抗震救灾建筑结构的墙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抗震救灾建筑结构的加强筋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抗震救灾建筑结构的隔震层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房体;2、金属加强筋;3、墙;4、窗;5、门;6、金属板;7、隔震层;8、内钢板;9、玻璃棉层;10、外钢板;11、钢骨架;12、招箔层;13、螺钉;14、第一金属块;15、第二金属块;16、弹性件;17、柱子;18、弹簧;111、连接部;112、支撑部;113、加强筋;114、螺纹孔;141、凸块;151、凹槽。【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4对本技术抗震救灾建筑结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抗震救灾房建筑结构,包括若干块墙3围成的房体1,所述房体I的下端固定地设有隔震层7,所述隔震层7包括若干个设有凸块141的第一金属块14和若干个设有凹槽151的第二金属块15,所述凸块141与凹槽151相适配,所述第一金属块14与第二金属块15插接配合,所述第一金属块14和第二金属块15相接处设有弹性件16,所述墙3包括外钢板10、内钢板8以及若干个连接内钢板8与外钢板10的钢骨架11,所述钢骨架11与内、外钢板之间通过螺钉固定,所述钢骨架11呈工字型结构设置,所述墙3与墙3之间为焊接,所述墙3与墙3连接处的内外表面分别设有呈L形的金属加强筋2,所述金属加强筋2与墙3之间通过螺钉13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抗震救灾房的墙3采用外钢板10与内钢板8通过若干个钢骨架11连接,钢骨架11与内、外钢板10之间通过螺钉13固定,钢骨架11呈工字型,墙3与墙3之间通过焊连接,有效增加了房体I的强度,使抗震救灾房在地震时不易塌垮,延长使用寿命,墙3与墙3之间分别设有呈L形的金属加强筋2,所述金属加强筋2与墙3之间通过螺钉13连接,提高了整个房体I的强度,在房体I的下端固定地设有隔震层7,可有效吸收地震产生的波动,提高了抗震救灾房的防震效果,使灾民不会受到二次伤害。所述钢骨架11包括两相互平行的连接部111和中间的支撑部112,所述两连接部111分别与支撑部112两端相互垂直,所述支撑部112两端分别固定地设置在两连接部111的中间,所述支撑部112设有背向设置的两半圆弧,所述两连接部111分别设有若干个螺纹孔114,所述支撑部上设有加强筋1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部112设有背向设置的两半圆弧,支撑部上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震救灾房建筑结构,包括若干块墙围成的房体,其特征是:所述房体的下端固定地设有隔震层,所述隔震层包括若干个设有凸块的第一金属块和若干个设有凹槽的第二金属块,所述凸块与凹槽相适配,所述第一金属块与第二金属块插接配合,所述第一金属块和第二金属块相接处设有弹性件,所述墙包括外钢板、内钢板以及若干个连接内钢板与外钢板的钢骨架,所述钢骨架与内、外钢板之间通过螺钉固定,所述钢骨架呈工字型结构设置,所述墙与墙之间为焊接,所述墙与墙连接处的内外表面分别设有呈L形的金属加强筋,所述金属加强筋与墙之间通过螺钉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军锋
申请(专利权)人:新天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