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压接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59132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1 13:33
一种端子压接电缆(1),包括:电缆(2),该电缆(2)包括由单个导线制成的芯线(3)和用于覆盖芯线(3)的外周的被覆部(5),芯线(3)具有从被覆部(5)露出的端部;和端子(7),该端子(7)具有压接到芯线(3)的端部的第一压接部(15、17),使得端子与芯线导通。在加热并软化从被覆部(5)露出的芯线(3)的端部的状态下,将第一压接部(15、17)压接到芯线(3)的端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一种端子压接电缆(1),包括:电缆(2),该电缆(2)包括由单个导线制成的芯线(3)和用于覆盖芯线(3)的外周的被覆部(5),芯线(3)具有从被覆部(5)露出的端部;和端子(7),该端子(7)具有压接到芯线(3)的端部的第一压接部(15、17),使得端子与芯线导通。在加热并软化从被覆部(5)露出的芯线(3)的端部的状态下,将第一压接部(15、17)压接到芯线(3)的端部。【专利说明】端子压接电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端子压接电缆。
技术介绍
作为传统的端子压接电缆,已知一种端子压接电缆,包括:电缆,该电缆包括由多个导线制成的芯线和用于覆盖该芯线的外周的被覆部;和端子,该端子具有压接部。端子的压接部压接到从被覆部露出的芯线的端部,从而使芯线和端子互相导通(参见专利文献I)。在该传统的端子压接电缆中,将韧性金属插入由多个导线制成的芯线的端部与压接部的内面之间,并且压接,并且其后,加热熔融该金属。熔融的金属进入芯线的导线之间以及芯线与压接部之间,从而增大了接触面积并且防止氧化膜的形成。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US6334798B1
技术实现思路
顺便提及,由于上述传统的端子压接电缆具有这样的结构,使得由于芯线由多个导线制成,所以芯线的截面越大,使用的导线的数量就越多,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将由单个导线制成的芯线用于在不需要柔韧性的部分使用的端子压接电缆。然而,当将压接部压接到芯线时,与由多个导线制成的芯线不同,由单个导线制成的芯线不会在压接部中移动,从而使得难以通过压接压接部,来分散施加到芯线的负荷。因此,在端子的压接部中,诸如高温或低温的环境变化引起特别是具有高接触压力的部分的蠕变,从而减小了接触压力,不能在压接部中确保充足的接触压力,从而引起芯线与压接部之间的接触阻力可能增大的担心。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端子压接电缆,通过抑制芯线与压接部之间的接触压力的减小,该端子压接电缆能够抑制由设置在电缆处的单个导线制成的芯线与设置在端子处的压接部之间的接触电阻的增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端子压接电缆包括:电缆,该电缆包括由单个导线制成的芯线和用于覆盖所述芯线的外周的被覆部,所述芯线具有从所述被覆部露出的端部;和端子,该端子包括压接到所述芯线的所述端部的第一压接部,使得所述端子与所述芯线导通。在加热并软化从所述被覆部露出的所述芯线的所述端部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压接部压接到所述芯线的所述端部。在加热并软化从所述被覆部露出的所述芯线的所述端部的状态下,将所述压接部压接到所述芯线的所述端部。从而,这能够使所述压接部更深地咬入到处于加热并软化状态的所述芯线的所述端部内。结果,所述芯线和所述压接部能够相互更紧密地附着,在所述芯线与所述压接部之间产生弹性力,从而能够抑制由所述单个导线制成的所述芯线的蠕变的发生。这能够抑制所述芯线与所述压接部之间的所述接触压力的减小,从而能够抑制所述芯线与所述压接部之间的所述接触电阻的增大。所述端子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压接部,该第二压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压接部被定位在所述被覆部侧。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二压接部压接到所述被覆部。由于所述第二压接部压接到所述被覆部,所以能够增大所述端子压接到所述电缆的固定部分,从而能够稳定所述端子与所述电缆之间的固定。通过抑制所述芯线与所述压接部之间的所述接触压力,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端子压接电缆能够实现如下效果,即通过所述芯线与所述压接部之间的接触压力的减小,来抑制由所述单个导线制成的所述芯线与所述压接部之间的所述接触电阻的增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端子压接电缆中的电缆的端部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端子压接电缆中的将端子压接到电缆之前的透视图。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端子压接电缆中的当将端子压接到电缆时的透视图。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端子压接电缆的截面图。图5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端子压接电缆中的当将端子压接到电缆时的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将使用图1至图5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端子压接电缆。(第一实施例)将使用图1至图4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端子压接电缆I。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端子压接电缆I包括:电缆2,该电缆2包括由单个导线制成的芯线3和用于覆盖芯线3的外周的被覆部5,芯线3的端部从被覆部露出;和端子7,该端子7具有压接部9。端子7的压接部9压接到从被覆部5露出的芯线3的端部,使得端子7与芯线3导通。然后,在加热并软化芯线3的从被覆部5露出的端部的状态下,将压接部9压接到芯线3的端部。如图2和3所示,与电缆2导通的端子7包括接触部11和压接部9。接触部11由阴插座制成。当将作为配合端子的阳端子(未示出)的凸头插入到接触部11内时,配合端子与端子7电连接。接触部11与压接部9 一体地设置。压接部9包括底壁13和一对侧壁15、17。底壁13由与接触部11接续并且在端子7的纵向上延伸的一个部件形成。底壁13配置在芯线3的下面侧上。侧壁15、17在宽度方向上设置在底壁13的两侧上。在宽度方向上的底壁13的两侧上,侧壁15、17由与底壁13接续的一个部件形成。侧壁15、17通过夹具(未示出)等与通过剥落被覆部5而露出的芯线3的端部压接,从而使端子7与芯线3电连接。如图1至4所示,电缆2包括芯线3和被覆部5。利用由诸如铝、铝合金等的导电材料制成的单个导线制成芯线3。被覆部5覆盖芯线3的外周。被覆部5由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制成,并且覆盖芯线3的外周。在电缆2的端部处剥落被覆部5,使芯线3的端部露出,并且将端子7的压接部9压接到芯线3的露出的端部。在压接压接部9之前,加热并软化芯线3的端部。将侧壁15、17压接到处于加热并软化状态的芯线3的端部。从而,侧壁15、17中的每个侧壁的端部都能够咬入到处于加热并软化状态的芯线3的端部的更深的位置。此外,侧壁15、17中的每个侧壁的内面都进一步附着到处于加热并软化状态的芯线3的端部的外周面。如上所述,将压接部9压接到处于加热并软化状态的芯线3的端部增大了芯线3的端部与压接部9之间的附着性,从而在芯线3的端部与压接部9之间引起弹性力。该弹性力能够抑制压接到芯线3的压接部9的(可能由于环境变化而引起的)蠕变的发生,从而能够抑制芯线3与压接部9之间的接触压力的减小。作为具有上述结构的端子压接电缆I的生产方法,首先,将电缆2的端部处的被覆部5剥落,从而使芯线3的端部露出。接着,加热并软化芯线3的露出的端部。接着,通过夹具等将侧壁15、17压接到处于加热并软化状态的芯线3的端部,从而使得端子7能够与芯线3导通。作为端子压接电缆I的另一个生产方法,首先,加热并软化不由被覆部5覆盖的裸芯线3的端部。接着,将侧壁15、17压接到处于加热并软化状态的芯线3的端部。这里,同样关于电缆2的另一个端部,另一个端子7也可以压接到处于加热并软化状态的芯线3的另一个端部。这能够形成端子7分别压接到芯线3的两个端部的结构。然后,在将端子7压接到芯线3之后,用被覆部5覆盖芯线3。根据端子压接电缆I的另一个生产方法,与剥落被覆部5并且其后加热并软化芯线3的方法相比,不利用被覆部5覆盖处于初始状态的芯线3,从而能够防止被覆部5在加热芯线3的端部时熔融的这样的事故。如上所述,关于根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端子压接电缆,包括:电缆,该电缆包括由单个导线制成的芯线和用于覆盖所述芯线的外周的被覆部,所述芯线具有从所述被覆部露出的端部;以及端子,该端子包括压接到所述芯线的所述端部的第一压接部,使得该端子与所述芯线导通,其中,在加热并软化从所述被覆部露出的所述芯线的所述端部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压接部压接到所述芯线的所述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日野文惠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