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压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06329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04 01: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按压开关,该按压开关具备第一固定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分开配置的第二固定触点、及与第一固定触点隔开间隔对置的可动触点部。而且,可动触点部具有中央部和周边部,中央部呈圆顶状,周边部形成在中央部的周边区域。(*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按压开关,该按压开关具备第一固定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分开配置的第二固定触点、及与第一固定触点隔开间隔对置的可动触点部。而且,可动触点部具有中央部和周边部,中央部呈圆顶状,周边部形成在中央部的周边区域。【专利说明】按压开关
本技术涉及各种电子设备的输入操作部所使用的按压开关。
技术介绍
在各种电子设备的输入操作部使用各种各样的按压开关。例如,作为照相机的快门功能用,多使用两级动作的按压开关。就两级动作的按压开关而言,在被按压时最初是第一开关动作,被进一步按压时接着是第二开关动作。参照图6?图9说明以往的两级动作的按压开关。图6、图8、图9是以往的按压开关的剖视图。图7是图6的分解立体图。图8表示以往的按压开关的第一开关接通后的状态,图9表示以往的按压开关的第二开关接通后的状态。如图7所示,绝缘树脂制的壳体I具有凹部。凹部向上方开口。在壳体I的凹部的中央位置固定有中央触点2 (第一固定触点)。在壳体I的凹部还固定有周边触点3、4(第二固定触点)。周边触点3、4隔着中央触点2彼此独立地配置于点对称位置的两处。中央触点2与向壳体I的外方突出的第二端子5(参照图7)连接。周边触点3、4分别与朝向壳体I的外方突出的第一端子6、7(参照图7)连接。壳体I的凹部的形状是在圆形的凹部设有四个突出部(槽部8)的形状。槽部8从凹部的中心放射状地以90度间隔设置。首先,说明第一可动触点10。第一可动触点10由薄板状的弹性金属形成。第一可动触点10的形状由环状部12和四个突出部13构成。环状部12具有圆形的中央孔11,呈圆形环状。突出部13从环状部12的周缘朝向斜下方延伸。第一可动触点10呈向上方弯曲的形状(圆顶状)。第一可动触点10在被从环状部12的上方按压时,结构从图6的状态向图8的状态变化。当按压力超过规定大小时,向上方弯曲的第一可动触点10以朝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图8的状态)。第一可动触点10的四个突出部13分别配置在壳体I的对应的槽部8的内部。环状部12的下表面空出规定间隔地配置在周边触点3、4(第二固定触点)的上方。接着,说明第二可动触点15。第二可动触点15由薄板状的弹性金属形成。第二可动触点15呈向上方弯曲的形状(圆顶状)。另外,第二可动触点15俯视下呈圆形。第二可动触点15的外缘俯视下与第一可动触点10的环状部12的外缘重合。第二可动触点15的外缘的下方与环状部12的外缘的上方相接。第二可动触点15的中央部的下表面隔着环状部12的中央孔11空出规定间隔地配置在中央触点2(第一固定触点)的上方。当按压第二可动触点15的中央部分且按压力超过规定大小时,向上方弯曲的第二可动触点15以向下方弯曲的方式伴随着喀哒感而发生弹性变形。即,结构从图8的状态向图9的状态变化。需要说明的是,使第二可动触点15以朝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的按压力大于使第一可动触点10以朝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的按压力。另外,第二可动触点15恢复为原始状态的力大于第一可动触点10恢复为原始状态的力。挠性的保护片17以覆盖壳体I的凹部的上方的方式配置。保护片17由绝缘树脂膜构成。另外,金属板制的盖19在壳体I的上方安装于壳体I。盖19在中央部设有贯通孔20。在以上那样构成的以往的按压开关中,可动触点部由第一可动触点10和第二可动触点15构成,固定触点部由周边触点3、4和中央触点2构成。接着,说明以往的按压开关的动作。当按下从盖19的贯通孔20露出的保护片17的部分时,按压力经由保护片17施加给第二可动触点15及第一可动触点10。当对保护片17的按压力超过规定大小时,首先,第一可动触点10的圆顶状部分伴随着喀哒感以朝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圆顶状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时,如图8所示,环状部12的下表面与对置的周边触点3、4接触。SP,第一端子6和第一端子7电导通。此时,第一开关成为接通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第二可动触点15维持向上方鼓起的圆顶状。当进一步按压时,如图9所示,第二可动触点15伴随着喀哒感以朝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于是,第二可动触点15的中央部的下表面经由第一可动触点10的中央孔11与中央触点2接触。此时,第一可动触点10处于与周边触点3、4电导通的状态。通过第二可动触点15与中央触点2接触,由此第一端子6、7和第二端子5电导通。而且,第二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然后,当按压力被解除时,第二可动触点15伴随着喀哒感而恢复向上方鼓起的圆顶状(原始状态)。于是,第二可动触点15从中央触点2离开,第二端子5和第一端子6、7电绝缘。接着,第一可动触点10伴随着喀哒感而恢复向上方鼓起的圆顶状(原始状态)。于是,第一可动触点10的环状部12的下表面从周边触点3、4离开,第一端子6和第一端子7电绝缘。按压开关恢复为未施加按压力的通常状态(图6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与本技术关联的在先技术文献信息,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41603号公报)在说明本技术之前,先说明以往的按压开关的问题。在图6所示的以往的按压开关中,第二可动触点15的周缘部的下端配置在环状部12的周缘上。在第一级按压开关动作时,第二可动触点15的周缘的下端按压环状部12。在该按压力的作用下,第一可动触点10弹性变形为向下方弯曲的形状(圆顶状)。在该以往的结构中,第一级按压开关的操作行程较短,为了在操作第一级按压开关时也能获得压入感,期望延长第一级按压开关的操作行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这样的以往的问题而作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第一级按压开关的操作行程比以往产品长的按压开关。本技术的一技术方案涉及的按压开关通过可动触点部发生弹性变形而将第一固定触点与第二固定触点经由可动触点部导通,其特征在于,按压开关具备第一固定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分开配置的第二固定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隔开间隔对置的可动触点部。而且,可动触点部具有中央部和周边部。中央部呈圆顶状。周边部形成在中央部的周边区域。根据该结构,能延长可动触点部发生弹性变形为止的移动距离,从而延长操作行程。所述按压开关可以构成为,所述周边部俯视观察下包围所述中央部。所述按压开关可以构成为,所述可动触点部还具有将所述中央部与所述周边部连接的连结部。所述按压开关可以构成为,所述可动触点部具有:第一可动触点;第二可动触点,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的上方,包括所述中央部和所述周边部,所述中央部的周缘与所述第一可动触点相接。所述按压开关可以构成为,还具备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凹部配置所述第一可动触点及所述第二可动触点,所述第一可动触点的周缘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相接,所述周边部的周缘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相接。所述按压开关可以构成为,俯视观察下,所述中央部的形状呈圆形的一部分被切去的形状,所述连结部在两个缺口部之间的区域与所述中央部连接,其中所述两个缺口部是所述圆形的一部分被切去的区域。【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按压开关的剖视图。图2A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按压开关的分解立体图。图2B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按压开关的第二可动触点的立体图。图2C是图2B所示的第二可动触点的俯视图。图2D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榎本雅俊平田祐纪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